RISC-V应用落地,已经Next-Level

来源:半导体产业纵横发布时间:2025-11-27 18:29
作者:九林
RISC-V
芯片设计
生成海报
一万种场景,一个RISC-V。

2025 RISC-V产业发展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指出:RISC-V为我国在人工智能芯片、高性能处理器等关键领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当前,RISC-V已经成功跻身世界主流处理器市场。据预测,到2031年,RISC-V芯片出货量将突破200亿颗,IP收益有望达到20亿美元。

从2010年暑期项目到2025年主流架构,RISC-V的十年走得极快。这个快,在大会“RISC-V新兴技术与应用场景”分论坛上有了具象注脚。奕斯伟计算、中移芯昇、进迭时空等公司展出的不是架构蓝图,而是数据中心、智能汽车、机器人场景里的产品。

走到今年,RISC-V厂商达成的共识很实在:能不能在真实场景里跑得快、跑得省、跑得稳。

01 场景越复杂,RISC-V越有用

曾几何时,很多人对于RISC-V的理解存在偏差。由于其开源开放、免授权费、架构精简的特性,RISC-V往往被简单定义为“平价ARM的替代品”。

这一标签并非毫无根据。凭借成本优势,RISC-V确实在蓝牙耳机、智能手环、温控器等物联网终端中快速铺开。SHD数据显示,到2031年,RISC-V芯片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预计将达到39%,主要集中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及AIoT终端。

每一个新兴的架构,都需要探索自己的路径,RISC-V也不例外。今年,在RISC-V新兴技术与应用场景论坛上,一个明显的变化扑面而来:RISC-V已不再局限于低功耗小设备,而是明确进入汽车、工业、5G基站、边缘服务器乃至数据中心,去解决那些标准化架构难以应对的复杂问题。这背后,是其架构本质所决定的。当AI不再集中于云端,而是分散到车、家、工厂、机器人之中,计算需求变得极度碎片化。

RISC-V的价值,正在于它是一套真正可定制的硬件基底:可裁剪、可扩展、可集成、可验证。以大模型推理为例,随着DeepSeek等MOE架构普及,每次推理仅激活少量参数, RISC-V可针对“稀疏激活+高带宽访问”的特征,定制数据预取与内存管理逻辑,实现真正的降本增效。

更重要的是,开源开放的指令集让它自带原生AI支持,能稳稳接住模型创新的机会;而它的包容性,又能支撑创新企业从专用计算到通用计算的各类探索。

所以结论很明确:AI时代,场景越复杂,RISC-V的灵活适配优势越能凸显,自然也就越有价值。

02 RISC-V的场景穿透力

从当前落地进展看,RISC-V正同步向三大高价值领域纵深推进——端侧AI、智能汽车、数据中心。它不再局限于低功耗IoT设备,而是展现出跨层级场景穿透力:既能嵌入一颗语音唤醒芯片,也能支撑一辆智能汽车的决策系统,甚至成为云数据中心的信任底座。

图片

正如奕斯伟计算总裁、首席运营官胡巍浩所言:“RISC-V 作为全球计算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展现出从边缘到核心、从专属到通用的发展趋势。

第一,RISC-V上端侧AI。

RISC-V正成为端侧AI落地的核心载体,不是简单跑个MCU,而是在资源受限设备上原生运行语音识别、视觉理解甚至轻量化大模型。

在推动RISC-V与AI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以奕斯伟计算为代表的企业,基于在人机交互、具身智能等多个场景的深厚积累,为全球伙伴提供具有竞争力的RISC-V芯片与解决方案。还通过牵头成立RDI聚力联盟、打造RISAA技术平台等举措,加速RISC-V与AI的深度融合。

在无线通信领域,中移芯针对5G RedCap等无线终端,自研兼容RVV的RISC-DSP指令集与XVA架构VDSP,在典型信号处理任务中大幅降低时钟周期与代码量,有望突破传统DSP在能效与灵活性上的瓶颈。

在具身智能赛道,进迭时空基于自研RISC-V AI CPU,构建了从“智能大脑”到“物理身体”的分层计算体系,已落地教育机器人、同轴飞行器、陪伴宠物等终端,覆盖教学到行业应用

家庭智能生态也在加速融合。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提出“OpenHarmony+RISC-V”为“一体两翼”,打通芯片、OS到应用的全栈能力,直面家庭设备“资源受限、生态割裂、安全可信”三大痛点。

在音视频场景,深度数智已在RISC-V AI SoC上成功移植 VLC 播放器,并集成语音转写与本地 LLM 翻译功能。这意味着多模态AI,正在RISC-V上原生生长。

第二,RISC-V上车。

RISC-V上车是有契机的。

传统系统设计倾向于采用成熟处理器以控制风险,但AI的到来正在打破这一规则。汽车行业是AI部署效益最显著的领域之一,而成功落地需要模块化、可扩展的技术平台与配套生态。

RISC-V正加速驶入汽车核心场景,全球头部厂商已密集落子。

英飞凌宣布下一代车规MCU将全面采用RISC-V内核,称其让开发者“超越供应商限制,自由实现构想”;英伟达确认最新芯片内置10–40个RISC-V核,并计划将CUDA生态移植至RISC-V架构,为高阶智驾铺路;Mobileye更在CES 2025上公布基于RISC-V的ADAS方案,预计2027年起量产,并预测“到2030年,主流ADAS系统将基于RISC-V”。

在中国,落地更为迅速。RISC-V 正快速嵌入电机控制、区域控制器、智能座舱等核心环节。据奕斯伟计算车载事业部市场中心中心长刘宇介绍,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向域控演进,算力需求呈现“碎片化与实时性并重”的特征。对此,奕斯伟计算已推出多款车规级RISC-V芯片,在启动速度、低功耗管理与 AI 模型适配性上表现突出,“未来将在从环境感知到座舱执行的完整链路中扮演重要算力角色。”

第三,RISC-V上数据中心。

如果说“上车”标志着RISC-V进入高可靠工业场景,那么“上数据中心”则意味着它触达高性能计算领域。

在长期由国际巨头垄断的数据中心管理领域,RISC-V 实现了关键突破。赛昉科技推出的RISC-V BMC芯片JH-B100,已在启动速度、国密算法支持和多节点管理能力上对标国际主流产品,完成与多家服务器平台的适配,即将规模化商用。

不止于管理芯片,RISC-V也在向计算核心延伸。算能推出的服务器级RISC-V处理器,已在山东大学RISC-V服务器集群、中国电信“北海”云平台、鼓楼智算中心等项目中批量部署,聚焦存储加速、数据备份与网络安全等高价值场景。

引人注意的是,微纳核芯在论坛上介绍了其开创的三维存算一体(3D-CIM)技术路线。该技术融合了存内计算(CIM)、RISC-V异构架构(RV-CIM)以及3D近存技术,能够在成熟工艺条件下,实现超越先进工艺的算力密度与能效表现。这相当于是新技术叠加新技术,对于未来的落地,非常具有想象空间。

03 结语

图片

2021-2030年各类应用领域RISC-V系统级芯片(SoC)市场收入

RISC-V正在跨过从“能用”到“好用”的临界点。

RISC-V International预测,到2031年,RISC-V芯片将在六大市场占据显著份额:消费电子(39%)、计算机(33%)、汽车(31%)、数据中心(28%)、工业(27%)和网络通信(26%),总体出货量将超200亿颗。

当智能从云端下沉到车、家、工厂与机器人,标准化架构的“大而全”反而成了负担,而RISC-V的“小而准”成了优势。

技术破界,应用无界。未来,RISC-V或许不会出现在消费者广告中,但它将深深嵌入每一台消费者触手可及的终端里。

此内容为平台原创,著作权归平台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平台。

评论
暂无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