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学科研团队与极钼芯科技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二维半导体单晶制备突破性研究的论文,研究实现了全球首次6英寸二维半导体单晶的外延制备。
2D TMDCs被视为是能将半导体技术推进至原子尺度极限的沟道材料。然而,工业应用的前提,单晶体 TMDCs 的规模化制备,至今仍是一项艰巨挑战。这其中的关键是目前缺乏一种能实现单取向 TMDCs 普适性、高稳定性外延生长的衬底。
C面蓝宝石 [Al₂O₃(0001)] 广泛应用于 III-V 族半导体的外延生长,其晶格对称性、可扩展性及成本优势使其成为理想衬底候选。但该衬底顶层表面近乎中心反演对称,会导致 TMDCs 形成反平行畴区与镜像晶界。尽管可通过设计表面台阶打破这种简并态,此类方法仍未满足规模化生产所需的稳定性与均匀性要求。实现规模化生产更可行的策略是:降低 Al₂O₃(0001) 表面层的原子对称性,大幅扩大反平行畴区之间的形成能差异。
研究发现,通过单层镧(La)钝化可打破 Al₂O₃(0001) 表面的原子中心反演对称性,首次实现了直径达 150 毫米的单晶体 TMDCs(包括二硫化钼 MoS₂、二硒化钼 MoSe₂、二硫化钨 WS₂、二硒化钨 WSe₂)的外延生长。
与以往仅适用于特定材料和生长工艺的方法不同,La-Al₂O₃(0001) 衬底具有高稳定性机制:其 P1 表面对称性降低,且反平行畴区间的能量差异大幅提升达 200 倍。这使得通过多种化学气相沉积(CVD)和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工艺可靠生长单晶体 TMDCs 成为可能,为二维半导体的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综合表征与器件测试证实,该方法制备的 TMDCs 具有优异的均匀性与质量,且可轻松从衬底剥离并转移至硅片上。基于 n 型 MoS₂和 p 型 WSe₂制备的场效应晶体管,在室温下的平均迁移率分别达到 110 cm²・V⁻¹・s⁻¹ 和 131 cm²・V⁻¹・s⁻¹,为这类材料设立了新的性能标准。
该研究通过衬底工程,建立了一种稳健且普适的晶圆级单晶体 TMDCs 生长路径。La-Al₂O₃(0001) 衬底克服了以往研究在工艺窗口窄、适用材料有限及大面积均匀性差等方面的局限。由于蓝宝石衬底可轻松扩展至 300 毫米尺寸,预计该研究将大幅推动二维半导体进入主流硅基生产线。
编辑Phil Szuromi评论称,通过镧元素对蓝宝石表面进行钝化处理,研究人员实现了晶圆级(15 厘米)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单晶体的外延生长。单层镧原子可降低蓝宝石表面对称性,使反平行畴区的生长在能量上处于不利状态,进而推动畴区实现单向取向排列。研究团队将二硫化钼薄膜转移至更大尺寸的硅片上,用于制备晶圆级场效应晶体管阵列,这些晶体管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ea0849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