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免疫系统的微型“肺芯片”问世

来源:半导纵横发布时间:2025-09-29 10:59
高校
技术进展
生成海报
该芯片能真实模拟肺部应对感染、炎症及自我修复的过程。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与范德比尔特大学科学家合作,研发出全球首款内置免疫系统的微型“肺芯片”。该芯片能像真实器官一样主动防御病原体,有望革新疾病研究模式,替代动物实验,并为开发新疗法提供平台。相关成果发表于新一期《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传统肺芯片仅有邮票大小,内部刻有微通道并覆有人类细胞,可模拟部分肺部功能。本次研究的突破在于,为这些肺芯片添加了功能性免疫系统,使芯片能真实模拟肺部应对感染、炎症及自我修复的过程。

此前,为器官芯片引入免疫系统面临技术瓶颈:免疫细胞存活时间短,且难以模拟其在人体内的循环与组织互动。研究团队通过技术优化,实现了免疫细胞在芯片内的长期存活及防御功能。

这款芯片的核心思路很简单:尽可能还原人类小气道的生理结构和细胞组成,让它能像真实的肺一样应对病毒感染。芯片采用了 “双层结构+中间膜” 的设计,听起来复杂,其实可以理解为 “微型肺器官” 的横截面:

  • 上层:气道上皮层:模拟人类小气道的 “气液界面”,上皮细胞朝上的一侧接触 “空气”(模拟呼吸),朝下的一侧接触 “体液”,还能分泌黏液、长出纤毛(和真实气道一样,纤毛会摆动清除异物)。

  • 下层:3D微血管网络:由脐静脉内皮细胞和肺成纤维细胞组成,形成可灌注的血管(类似肺里的毛细血管),还能让免疫细胞在里面 “流动”。

  • 中间膜:免疫细胞的 “通道”:一层带 5.0 微米小孔的薄膜,刚好能让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 细胞)从血管侧迁移到气道侧,模拟真实感染时免疫细胞 “奔赴战场” 的过程。

更贴心的是,这款芯片还做成了 96 孔板格式,就像实验室常用的培养板一样,一次能同时测试几十组实验,为后续药物筛选打下了基础。

真实的肺应对流感,靠的是 “结构细胞 + 免疫细胞” 的协同作战。研究团队给芯片 “配齐” 了这两类细胞。第一是结构细胞,气道上皮细胞(抵御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内皮细胞(血管屏障)、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支撑肺结构,还能调节免疫)。第二是免疫细胞,这是芯片的 “核心亮点”,包含了两类关键免疫细胞,组织驻留免疫细胞和循环免疫细胞。

在实验测试中,研究团队在血管灌注率、上皮屏障完整性和细胞类型匹配度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芯片的微血管网络在培养第9天就能完全灌注,80%以上的芯片能达到 “全灌注” 状态,稳定性远超同类模型。而用荧光标记的葡聚糖测试上皮通透性,结果显示,不管有没有免疫细胞,上皮层都能维持紧密的屏障(和健康人的肺一样),不会轻易 “漏水”。另外,通过单细胞 RNA 测序发现,芯片里的细胞类型和人类小气道的细胞类型高度重合,甚至连细胞的基因表达模式都很像。

长期以来,科学家难以直接观察肺内部的免疫反应。这款芯片为临床前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有助于深入解析免疫反应与病毒感染的相互作用,并评估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此外,动物模型在肺部研究中存在局限,例如小鼠无法模拟人类哮喘或特定免疫反应。新型肺芯片不仅能更精准模拟人类疾病机制,还有望大幅减少对动物实验的依赖。

研究团队透露,新型肺芯片可用于研究哮喘、囊性纤维化、肺癌和结核病等疾病。未来他们还计划整合免疫器官,模拟肺部与全身免疫系统的协同作用。长期目标是实现个性化医疗,利用患者自身细胞构建芯片,预测最佳治疗方案。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评论
暂无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