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T-MRAM关键材料难题攻克

来源:半导纵横发布时间:2025-10-15 11:27
高校
技术进展
生成海报
该研究成果为制造超高速、低能耗且具商业化潜力的存储芯片奠定基础。

中国台湾阳明交通大学(NYCU)联合台积电、国立中兴大学(NCHU)、美国斯坦福大学等机构,成功攻克自旋轨道力矩磁阻式磁性存储器(SOT-MRAM)的核心材料难题。SOT-MRAM被视为下一代非挥发性存储技术的重要方向。该研究由阳明交通大学助理教授黄彦霖主导,成果发表在《自然・电子学》上。

黄彦霖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新方法,使SOT-MRAM关键材料 ——β 相钨(β-W)在高温制程中仍能保持稳定,为制造超高速、低能耗且具商业化潜力的存储芯片奠定基础。

SOT-MRAM是一种新一代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兼具超快开关、低功耗和高耐久性。与传统STT-MRAM不同,SOT-MRAM将读写路径解耦,从而提高了可靠性和可扩展性。β-钨(β-W)具有高自旋轨道转矩(SOT)效率,常用于通过自旋霍尔效应产生自旋电流。然而,β-W是亚稳相,当膜厚超过5 nm或暴露在约400 °C以上温度时,β-W会转变为低效率的α相。

这一转变降低了自旋霍尔电导率,导致自旋电流产生减少和能耗增加。要实现密集、快速且高能效的SOT-MRAM阵列并将其集成到先进计算和存储技术中,必须克服这一限制。

为了解决β-W的热不稳定性,研究团队在W基体中插入厚度为0.14 nm的亚单层钴(Co)层以设计一种复合自旋霍尔材料。这些Co插层作为扩散屏障抑制了W原子迁移,从而稳定了β相。掠入射X射线衍射(GIXRD)测量结果证实,与单一W层在400 °C退火10 min就发生β-α相转变不同,复合结构在400 °C退火10 h和700 °C退火30 min后仍保持稳定。自旋转矩铁磁共振和谐波霍尔电压测量发现,复合β-W结构的自旋霍尔电导率约为4,500 Ω−1^{-1} cm−1^{-1},自旋霍尔角为−0.61。

此外,X射线纳米衍射测量显示复合结构中存在条纹状图案,有助于实现无外场Type-X SOT开关,这在相当能耗下可能比Type-Y开关更快。

研究团队利用稳定的β-W通道采用CMOS工艺制造了一个64-kb三端SOT-MRAM阵列。该64-kb存储阵列表现出快速且可靠的SOT开关,最短可达1 ns,并具有146%的隧穿磁阻比,提供了足够的读出裕度以实现大规模存储集成。基于Landau–Lifshitz–Gilbert方程的宏观自旋模型拟合磁场依赖的开关概率显示,器件具有热稳定性因子Δ≈116,对应于超过10年的数据保持能力。

为验证该技术的可重复性,研究团队使用BEOL兼容的制造工艺生产了超过8000个器件。隧穿磁阻测量结果证实这些器件在整个阵列中的一致性。这些结果表明,通过工程化调控自旋霍尔通道的稳定性,可以实现可扩展、BEOL兼容的SOT-MRAM。

由于其固有的三端结构,SOT-MRAM阵列的占用面积相对于其他新兴非易失性存储较大。这一较大面积限制了其密度和可扩展性,从而制约了其在需要紧凑型存储单元(如移动设备边缘计算)中的应用。

混合STT–SOT方案的开发可通过实现双端操作来缩小单元面积。此外,通过优化器件布局和最小化寄生效应等集成工艺的进一步改进,可降低开关能耗并提高SOT-MRAM单元的能量/面积效率。研究团队的下一步计划是利用先进CMOS节点将存储架构扩展到兆比特密度。

该研究成果将加速 SOT-MRAM 商业化进程,其高速、低功耗、非易失性特质有望推动多个领域变革,例如在人工智能与大语言模型领域提升数据吞吐能效;在移动设备领域,延长电池续航,增强数据安全;在汽车电子与数据中心领域,提高热应力下的可靠性并降低能耗。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评论
暂无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