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过去的标准步骤是:打开冰箱门、放入大象、关上冰箱门。那如果机器人来完成这一指令的工程化实践,又需要几步呢?在物理AI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并非要对这一场景进行现实复刻,而是以其为具象化案例,探讨物理AI在虚拟仿真、逻辑推理与现实部署全链路中的技术能力,验证该技术如何打破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边界,为复杂工程任务的解决提供新路径。
当机器人需要理解大象的物理属性、冰箱的空间结构,还要规划连贯的动作序列时,背后需要的是虚拟环境构建、大模型推理训练与现实部署的全链路技术支撑。而英伟达(NVIDIA)凭借其在计算机图形学、物理仿真与AI领域的深度融合,以Omniverse+Cosmos为核心,搭建起了物理AI从虚拟到现实的完整桥梁,让“大象进冰箱”的工程化落地成为可能。
在机器人执行复杂任务的工程实践中,虚拟环境就是技术验证的“试验场”。若缺乏符合物理规律的大象与冰箱模型,后续“把大象关进冰箱“的AI训练和推理将失去可靠基础。
英伟达的核心优势在于用Omniverse构建出能复刻物理规律的数字孪生空间,再以Cosmos赋予其生成式建模的能力,让大象与冰箱的虚拟存在既真实又灵活。
NVIDIA Omniverse并非普通的3D建模工具,而是一个基于OpenUSD(通用场景描述)标准的实时协作与仿真平台,其核心是对物理世界的毫米级复刻,确保虚拟环境与现实规律高度一致。在构建物理场景时,Omniverse的物理引擎会精准计算每一个细节:对大象,它会模拟其体重、肌肉运动惯性、皮肤弹性等物理属性,甚至能还原大象行走时四肢的受力分布,确保机器人与大象交互时的力反馈符合现实规律;对冰箱,它会拆解其门体开合的铰链力学、密封条的摩擦力、内部空间的容积限制,甚至模拟门体故障(如卡顿、密封条老化无法闭合)等极端场景,为后续测试提供全面的场景覆盖。
更关键的是,Omniverse支持多工具协同与实时渲染。设计师可在Maya中制作大象的外观模型,在Blender中调整冰箱的结构细节,所有修改会实时同步到Omniverse平台,避免了传统建模中文件格式不兼容、版本混乱等问题,大幅提升了虚拟场景的搭建效率。
而NVIDIA Cosmos则是作为面向物理AI的生成式世界基础模型平台,能降低虚拟场景的构建门槛,让工程师能快速生成符合需求的训练环境,且所有生成场景均以技术可行性为前提,不含脱离现实的夸张设计。
作为英伟达面向物理AI的生成式世界基础模型平台,Cosmos彻底改变了虚拟场景的构建方式。传统场景搭建需工程师手动建模、调整参数,耗时数周甚至数月;而Cosmos只需输入文本(如“一只成年非洲象、一台高2.5米的双开门冰箱,放置在2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或参考图像,就能自动生成符合物理规律的虚拟场景。
这种生成式能力的核心在于两点:一是基于海量物理数据训练的常识理解,例如自动识别“大象体积大于冰箱门,需先开门再引导进入”的基础顺序,确保场景逻辑符合现实认知;二是与Omniverse物理引擎的深度协同,生成的大象模型会自动匹配Omniverse的力反馈参数,冰箱的门体开合逻辑也会直接接入仿真系统,无需额外调试。这意味着,针对不同场景,工程师无需重新搭建场景,只需通过文本指令即可快速生成新的训练环境,大幅降低了物理AI的开发门槛。
有了虚拟场景,下一步就是让机器人看懂目标、想通步骤,这需要大模型具备物理理解与逻辑推理能力。英伟达推出的Cosmos Reason,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生,它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思考任务流程,而非机械执行预设指令。
“把大象放进冰箱”的虚拟任务,本质是模拟“大型物体与封闭空间的交互”场景,背后涉及多维度的决策需求:AI需识别物体与空间的位置关系、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规划自身的移动路径、控制操作力度以避免故障、引导物体移动时避开障碍物等。这些需求与现实中“工业设备搬运”“大型家电安装”等工程场景的逻辑高度一致,为AI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了模拟训练基础。
Cosmos Reason是一款开放、可定制、具备商业应用能力的70亿参数推理视觉语言模型(VLM),专为物理AI设计。通过融合物理理解、先验知识与常识推理能力,该模型赋能机器人、辅助驾驶汽车及视觉AI智能体在真实环境中智能运作。
通过Cosmos Reason,机器人可以解释环境,并在收到复杂命令时将其分解为任务,并使用常识执行这些任务,即使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也是如此。
Cosmos Reason通过视觉输入能实时分析“大象”的尺寸、“冰箱”的容量,判断“大象能否进入冰箱”。它还会将复杂任务拆分为可执行的动作脚本:“移动至冰箱前→检测门体状态→启动开门电机→门体打开至90度后停止→移动至大象侧方→发出引导信号→伴随大象移动调整自身位置→确认大象完全进入→关闭冰箱门”。如果虚拟场景中出现“冰箱门卡住”的情况,Cosmos Reason不会重复发力(避免电机损坏),而是会先检测卡顿位置(如密封条异物),再调整开门角度(轻微抬起门体),这正是基于“机械故障处理”的先验知识,而非单一的动作指令。
在机器人中,通常需要两个AI模型:一个VLM负责理解指令并规划行动,另一个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负责快速反应和执行动作。有了Cosmos Reason作为VLM,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模糊的指令,并推导出具体的行动方案。
虚拟世界训练的AI能力,如何在现实中施展?对此,英伟达提出了“三台计算机”理念,为物理AI从训练到部署提供了完整的技术支撑,覆盖了机器人智能化的全生命周期:一台是DGX用来训练AI,另一台AGX用来部署AI,最后一台便是Omniverse+Cosmos。
DGX:训练物理AI
要让机器人学会“大象进冰箱”,需要海量的虚拟场景数据(如不同体型的大象、不同结构的冰箱、不同环境干扰)来训练模型。这类训练需要的庞大计算能力,只有依靠专门的超级计算基础设施才能实现,因此用于训练的计算机至关重要。英伟达DGX系统凭借超强算力,能高效处理这些数据:一方面,它能快速迭代Cosmos Reason模型,优化任务拆解逻辑;另一方面,它能通过强化学习,让机器人在“失败场景”(如大象未进入就关门、开门力度过大导致门体损坏)中调整策略,提升鲁棒性。
AGX:部署物理AI
训练好的模型需要“装”到现实机器人上,而英伟达Jetson AGX系列(如NVIDIA Jetson Thor)就是为此设计的边缘计算平台,可以运行轻量化后的Cosmos Reason模型。在现实场景中,AGX能实时接收机器人传感器(摄像头、激光雷达)的数据,快速输出动作指令,比如检测到真实大象的位置后,0.1秒内规划出移动路径,确保机器人动作不延迟。
Omniverse+Cosmos:仿真与合成数据生成平台
这是“三台计算机”的核心纽带,也是虚拟与现实的“缓冲带”。对于大语言模型研究人员,他们有幸可以使用海量互联网数据用于预训练,但是物理AI领域却没有这类资源。
现实中,“大象进冰箱”的训练数据获取成本极高(可能损坏机器人、伤害大象),且难以覆盖所有极端情况(如突发停电、地面湿滑等)。同时,数据收集工作耗时耗力,这使得其成本极高,且难以实现规模化扩展。而在Omniverse中,工程师可模拟上千种甚至更多的极端场景获取大量数据用来训练物理AI。
NVIDIA Omniverse与仿真技术副总裁Rev Lebaredian强调,物理AI是连接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将计算的影响力从5万亿美元的信息产业拓展至100万亿美元的物理世界市场。“如果你想构建一个能在现实世界安全行动的机器人系统,唯一的方法就是仿真。我们必须在部署前用仿真反复测试所有可能的极端情况——现实世界测试太慢、太贵、太危险。”
当机器人在现实中成功将“大象放进冰箱”时,也意味着物理AI完成了从技术闭环到应用落地的关键一步。但这仅仅只是开始,英伟达的物理AI正以Omniverse+Cosmos为核心,渗透到工业、物流、医疗等千行百业,将计算的影响力从5万亿美元的信息产业,推向100万亿美元的物理世界市场。
“大象进冰箱”的虚拟案例,本质上是英伟达物理AI技术的一个缩影——它证明了通过虚拟场景生成(Omniverse+Cosmos)→模型推理训练(Cosmos Reason+DGX)→现实部署优化(AGX)的闭环,AI能真正理解并改造物理世界。如今,英伟达正联合Accenture、Avathon、Belden、DeepHow、Milestone Systems和Telit Cinterion等合作伙伴一起通过基于物理AI的感知和推理强化全球运营,将这一技术融入全球产业生态。
“大象进冰箱”的虚拟案例,并非要实现荒诞的现实场景,而是标志着人类用物理AI打破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边界的技术探索起点。而英伟达,正站在这一革命的最前沿。
此内容为平台原创,著作权归平台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