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进军ASIC市场,仍有三大关卡

来源:半导体产业纵横发布时间:2025-10-27 17:57
英特尔
芯片设计
生成海报
英特尔近年逐步将战略重心向 ASIC 与定制化设计服务倾斜。

英特尔近期宣布成立Central Engineering Group,CEG,整合内部设计与制程资源,通过整合内部芯片设计与制造制程资源,全面启动 ASIC(专用集成电路,即定制化芯片)及相关设计服务业务。这一战略调整被业界普遍解读为英特尔在 CPU、GPU 核心业务及晶圆代工之外,开辟的全新营运支柱,其核心目标直指快速扩张的全球定制化芯片市场 —— 据市场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受 AI、云计算、智能汽车等新兴场景驱动,2023-2028 年全球定制化芯片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超过 20%,成为半导体行业最具潜力的赛道之一。

在 AI 通用计算芯片市场被英伟达、AMD 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背景下,英特尔近年逐步将战略重心向 ASIC 与定制化设计服务倾斜。依托自身 IDM(整合器件制造)架构的完整供应链优势,英特尔计划为客户提供从芯片架构设计、晶圆制造到先进封装测试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试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建立差异化定位,打破当前在高端芯片领域的增长瓶颈。然而,这一转型之路并非坦途,英特尔需跨越架构封闭性、制程信任度及行业竞争格局三大核心挑战。

架构封闭性制约灵活度,开放转型成关键变量

尽管英特尔拥有全球顶尖的芯片设计团队与成熟的硅基技术积累,但其核心的 x86 架构长期保持封闭授权策略,外部客户无法获得架构授权进行针对性的定制化修改 —— 这与 ASIC 市场的核心需求形成鲜明矛盾。

在定制化芯片领域,开放架构已成为行业主流选择:Arm 架构凭借丰富的 IP 生态与低功耗优势,占据移动终端、智能汽车等场景的主导地位;RISC-V 架构则以完全开源、模块化设计的特点,快速崛起为 AI 加速、边缘计算等场景的热门选择。企业借助这些开放架构,可根据自身应用需求灵活增减指令集、整合专用加速单元(如 AI 算力核心、加密运算模块),从而在提升芯片能效比的同时降低研发与制造成本。

对于英特尔而言,封闭的 x86 架构使其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时灵活度严重受限:若客户需要为特定算法定制专用指令,或适配特殊功耗场景,x86 架构的固定设计难以快速响应。反观竞争对手,无论是 Broadcom 的通信 ASIC 芯片,还是特斯拉的自动驾驶专用芯片,均基于开放架构进行定制开发,实现了性能与场景需求的精准匹配。不过,业界也存在另一种预期:若英特尔未来选择部分开放 x86 架构授权,或推出基于 x86 的模块化定制方案,有望借助其在 PC、服务器领域的技术沉淀,重塑定制化芯片市场的架构竞争格局,但这一转型需突破内部技术授权体系与商业利益的双重束缚。

制程良率与交付稳定性待验证,客户信任建立难度大

为支撑定制化芯片业务,英特尔正积极推进 18A(1.8 纳米)、14A(1.4 纳米)等先进制程节点的研发与量产,同时大力推广 EMIB(嵌入式多芯片互连桥接)、Foveros(3D 堆叠封装)、PowerVia(背面电源传输)等差异化封装技术,试图以技术领先性吸引客户。但从行业实际反馈来看,业界对英特尔先进制程的量产稳定性仍存疑虑:此前其 7 纳米制程(后更名为 Intel 4)量产时间多次推迟,良率爬坡速度不及预期,导致部分客户对其先进制程的可靠性持观望态度。

当前,全球主流 AI 企业、云计算厂商在选择定制化芯片制造合作伙伴时,优先考量制程成熟度与供应链稳定性。台积电凭借 5 纳米、3 纳米制程的高良率(据悉 5 纳米制程良率已稳定在 80% 以上)与稳定交付能力,占据全球高端定制化芯片制造市场的主导地位;三星则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在 3 纳米、2 纳米制程领域紧追台积电,成为部分客户的备选方案。尤其在高频运算芯片、2.5D/3D 封装等高端应用场景中,制程良率直接影响芯片成本与性能,交付周期则关系到客户产品上市节奏 —— 这两大因素已成为客户选择合作伙伴的核心决策依据。尽管英特尔拥有 IDM 架构 “设计 - 制造 - 封装” 一体化的协同优势,但短期内要在良率控制与交付周期上达到台积电、三星的水准仍面临较大挑战,客户信任的建立需要长期的量产验证。

行业竞争格局固化,新玩家突围难度高

全球定制化芯片市场早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竞争阵营,头部企业凭借多年深耕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壁垒与客户资源。 Broadcom、Marvell 等传统巨头在通信、存储领域的 ASIC 芯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与谷歌、Meta、AWS 等全球顶级云计算厂商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其产品已深度融入客户的硬件生态;中国台湾的世芯电子、创意电子等专业 ASIC 设计公司,则凭借与台积电的深度绑定(共享制程数据、联合优化设计方案),在中高端定制化芯片设计服务领域占据重要份额;此外,特斯拉、小鹏等智能汽车企业也通过自研 + 合作的方式,布局自动驾驶专用 ASIC 芯片,进一步挤压了市场空间。

这些竞争对手的核心优势不仅在于拥有 Arm、RISC-V 等开放架构的完整授权生态,更在于构建了从 EDA 工具链(如 Cadence、Synopsys 的深度合作)、IP 核储备到制造环节的闭环体系。相较之下,英特尔在定制化芯片领域仍存在明显短板:缺乏适配开放架构的完整 EDA 工具链支持,IP 核储备在非 x86 领域相对薄弱,且与外部晶圆厂(除自身外)的合作经验不足。短期内,英特尔难以快速补齐这些短板,想要从现有玩家手中抢夺关键客户,需要在技术方案、成本控制或服务响应速度上形成突破性优势 —— 这对于新进入者而言难度极大。

英特尔切入定制化芯片业务,是其应对市场竞争、寻求新增长曲线的重要战略举措,IDM 架构的一体化优势与庞大的技术积累为其提供了潜在机遇。但从实际挑战来看,架构封闭性制约了客户需求响应能力,制程良率与交付稳定性需要时间验证,而固化的行业竞争格局则进一步提高了突围门槛,这三重挑战将共同考验英特尔 “系统代工厂(System Foundry)” 愿景的实现。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评论
暂无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