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报道,成熟制程晶圆代工报价谈判进入关键期,联电与世界先进针对2026年与客户代工价格协议交涉时,内外压力骤升。市场消息透露,联电已正式要求上游供应链自2026年起至少提出15%的降价方案,借此提前因应成本上升与报价松动的双重风险。法人解读,联电意在“先向上游争取空间、再与下游客户谈守价”,借此稳住平均销售单价(ASP)与现金流。
据悉,这波15%的降本要求,将涵盖化学品、特用气体、载板材料、耗材与维保服务等供应环节。 已有材料厂考虑透过分阶段让利方式,换取两至三年长约与最低采购量,显示压力已沿供应链扩散。IC设计客户在成熟制程方面,普遍对2026年景气采保守预期,倾向保留报价弹性、避免长约束缚,导致代工厂议价被动、订单能见度下滑。联电此时主动向上游压价,亦显示对外部变局早作因应。
在全球竞争面上,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成熟制程产能持续开出,报价压力不减,吸引中低阶芯片订单转移,迫使台厂在价格、交期、良率与技术服务全面应战。中国台湾晶圆代工业者面临的竞争格局已与过往不同,报价策略与客户绑定力,将成为未来两年成败关键。
法人分析,联电将聚焦特殊制程强化差异化,同时以小幅让利换长约策略维持稼动率;世界先进则凭借车用、电源管理IC、MCU等应用稳定,加上高良率与在地服务优势,积极争取与台系设计公司共开发、共验证,提高黏着度。
供应链消息指出,这场2026年价格攻防战,将考验晶圆代工厂三大应对能力:一是如何在不侵蚀毛利的前提下守住价格底线; 二是争取与客户签订涵盖二~三年、条款稳定的长期合约,换取订单可预测性与产能配置弹性; 三是借提供设计支持、整合测试、协同开发等附加服务,深度关联核心客户,稳固竞争护城河。
多家调研机构指出,未来两年成熟节点(28纳米以上)产能将进入全球供给高峰期,价格竞争将转为常态化。其中,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认为,2024年大陆芯片制造商产能增长15%,达每月885万片约当12寸晶圆。预估2025年会到1,010万片约当12寸晶圆的规模,主要增加来源来自18座新建半导体晶圆厂投产,推动全球同年产能扩张6%。
研究机构Yole Group表明,中国大陆将在2030年超越中国台湾,成为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基地,整体产能规模将占全球高达30%。多家研调并判断,到2026年中国晶圆产能在成熟制程供给持续攀升,对台系成熟制程厂的守价+长约谈判构成长线压力。
市场预期,2026年全球成熟制程产能年增率仍将维持强劲,供给压力势必升高。有分析指出,成熟制程虽不若先进制程具话题性与技术领先优势,却仍是中国台湾晶圆代工业者营收与现金流的重要支撑。如何在竞争压力下兼顾价格稳定与客户关系维系,将成为联电、世界先进等在景气调整期的关键课题。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