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传感、超导单光子探测等前沿技术破壁出圈;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汽车电子、医疗健康等热门场景引爆行情;“内卷”寒气倒逼供应链安全与本土生态破局重构。
9月24日,SENSOR CHINA 2025以“聚势而生,感创未来”的磅礴姿态,集结全球传感产业顶尖智慧,在上海跨国采购中心吹响智联未来新高峰的攀登号角!
SENSOR CHINA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周年,恰逢各类新兴应用引发漫卷全球的传感热,本届展会从展商风格、展示规模、论坛规格、展品技术水平等各方面都有了全新突破。
它们将如何重新定义中国乃至全球的传感产业格局?又将如何为观众指引下一个万亿市场的掘金方向?SENSOR宝带你直击首日盛况。就像传感器采集精准数据一样,唯有置身现场,你才能对这场产业盛宴拥有更清晰的感受:十年聚能,传感黄金时代正拉开大幕!
“中国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暨SENSOR CHINA 2025开幕论坛”聚焦产业升级核心议题,通过全新学术品牌、创新合作伙伴计划等实践探索,以及业界领袖的全球视野、前沿洞察,引导传感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所长谢晓明现场宣布全新顶尖学术品牌“中国传感器与科学峰会”正式启动,并由传感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武震宇和SENSOR CHINA负责人钟海燕共同启幕。
该峰会由SENSOR CHINA携手传感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打造,旨在依托展会强大产业生态,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与产业领袖,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推动传感器基础研究向产业应用高效转化,将成为中国传感器技术创新的“灯塔”。
“SENSOR CHINA-创新合作伙伴计划”于SENSOR CHINA 2023年首次提出,继2024年成功扩容之后,今年又迎来新一批增员:汉威科技、中国蚌埠传感谷、南方电网传感科技、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智慧医疗与大健康分会、广东龙创云际、Sensor+Test、纳芯微电子。
钟海燕进一步分享该计划成果,如与合作伙伴TÜV莱茵集团携手编发《储能系统用传感器白皮书》,系统梳理储能系统传感器的技术脉络、应用场景与产业生态,辨析技术趋势与选型要点,为产业提供权威技术标准与市场应用参考,助力储能场景下传感器技术的规范化发展与规模化应用。
中国(蚌埠)传感谷作为本次创新合作伙伴计划代表,由蚌埠市领导向论坛观众介绍其基本情况:依托中国兵器214所,当地已基本形成自主可控、芯体最多、传感器件种类最全的传感器产业集群,产业基础扎实、承载空间充足、平台支撑强劲、政策保障有力,诚邀业界到此开展科研合作及项目投资。
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郭源生在主旨演讲中分析,中国传感器产业长期面临战略定位不足、产用脱节等挑战。他呼吁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通过平台化协作打通“产学研用”壁垒,重点布局电力、重大装备、智能制造、智慧医疗、低空经济等八大战略领域,推动传感器与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迎接“十五五”产业爆发期。
德国AMA传感器技术协会执行董事会主席Peter Krause为观众补充全球视角的洞察:欧洲正以“小型化、智能化、可持续”为主线,聚焦量子传感、生物医疗等前沿领域,通过跨学科协作和本地化供应链提升竞争力。他强调中小企业创新与跨界合作是关键,呼吁打破技术壁垒,构建“需求导向+风险共担”协作生态。
“破局·重构:传感器全球供应链安全协同与本土生态建设”圆桌环节由原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沁主持,四方光电董事长熊友辉博士、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副书记、总经理徐春叶、纽迪瑞科技CEO李灏博士、TE Connectivity传感器事业部销售与业务拓展亚太区总经理BW TAN、意法半导体(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许永刚等中外领袖就地缘政治、产业内卷、出海发展、供应链安全等挑战和机遇等进行思想交锋,为中国乃至全球传感产业开启新时代提供了洞见。
SENSOR CHINA 2025上,中外传感力量展示竞合新常态:既是同台竞技又深度协同,勾勒出全球传感创新的前沿图谱。
如许永刚在圆桌论坛中所言,拥有技术、工艺、资本优势的ST,正深度融合本土传感供应链、甚至赋能本土传感厂商,充分发挥中国应用创新和成本等优势,合作研发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销往全球,在更广泛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英飞凌于汽车电子专区展出其车规级声视系统,采用MEMS microphone+A2B-bus+MCU架构,支持车内外各种应用,现已成功用于国际汽车大厂。其基于MEMS mirror+ MEMS driver+MCU(Traveo ll)的激光束扫描系统DEMO,以其清晰、明艳且无需对焦的投影效果吸引了众多观众现场体验。
纳芯微除了王牌产品压力传感器系列,其车规级磁传感器MT720X系列抗干扰性强,新一代产品性能更是大幅提高;且有双通道方案MT730X系列,以一代二,更易集成、系统成本更优。针对当下热度高涨的人形机器人应用,相应的磁传感器产品已应用于多家国内知名终端厂商。
TE Connectivity丰富的工业应用和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可为严苛环境下的高可靠性传感需求提供关键支撑,其模块化设计不仅能灵活适配工业自动化、重型机械监测等多元场景,也能通过医疗级安全认证为智能诊断设备、可穿戴健康监测产品的精准感知筑牢技术基底,助力产业链上下游突破复杂场景应用瓶颈。
康斯特ConST860智能压力控制器将高速度、高精度、高稳定性有机融合,提供-99kPa 至100MPa 宽范围覆盖,测压控压一体式,并可快速更换控压模块、快速更换控压单元、快速清洁电磁阀、精细过滤污染颗粒等特点,是进行自动化生产、测试和校准等工作的理想选择。
在火爆的机器人应用领域,汉威科技全面呈现了在触觉、嗅觉、平衡控制、力控及视觉等领域的技术成果。产品丰富、高精度是其核心优势。
在环境监测领域,人们对设备小型化、集成化的需求也日益提升。盛思锐多合一空气质量监测模组SEN66集成了9项可测量参数(PM1, PM2.5, PM4, PM10, T, RH, VOC指数, NOx指数, CO₂),体积较SEN5x缩小50%,真正实现“一器多测”,大幅降低客户开发难度与综合成本。
盛思锐展品
森尔展品
森尔专为温室及室内农业应用打造的二氧化碳传感器模块S88 GH也重磅亮相SENSOR CHINA,S88 GH采用NDIR技术,实现了20,000 ppm的宽测量范围和1秒间隔快速测量,可应对温室高湿、温变等恶劣环境。
基于德鲁克TERPS技术的全新模块化高精度PACE5000E和6000系列压力控制器,专为实验室、试验台、台式和机架式的压力校验和自动化测试等应用而设计。PACE通过德鲁克自有的沟槽刻蚀谐振技术(TERPS)保证了内置压力传感单元的高精度、长期稳定性,并通过性能优异的数字控制算法获得高控制稳定性、控制速率和带载能力。
麦克传感MDM293型小尺寸差压敏感元件,采用全不锈钢316L材质,高静压 20MPa,2 倍满量程过压,可广泛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对差压进行测量的场景。
思微科技的硅谐振压力传感器产品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现已批量应用于大气数据系统、座舱环控系统、压力计量、气象监测等领域,能够支撑国内高精度压力测量的国产化需求。同时,还具有自主可控和技术领先的双重优势。
奥松电子依托覆盖研发、设计、制造、封测及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在高端装备、智能汽车、智慧座舱、车身悬挂、电池安全预警、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应用中极具竞争力。
中航工业武仪长期为中国各类主战机型以及航天载人工程、探月工程等重点工程配套,现在正为商业航天、民用飞机、低空经济、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提供高可靠性传感测量服务。
其防除冰技术行业领先,是国内主要防除冰系统供应商,具备仿真分析、防冰加温组件、控制配电器、逻辑软件到冰风洞试验的完整能力。
更多传感展商和前沿展品、热门DEMO,欢迎于展期(9月24-26日)到访现场探索、交流!
SENSOR CHINA 2025展会同期举办多场专题论坛、新品发布及国际智能传感新质创新大赛总决赛等丰富活动。
其中,国际智能传感新质创新大赛以“创新竞逐”点燃潜能烽火,聚焦智能传感前沿技术突破与场景化应用验证,通过实战评比筛选具备产业化潜力的高精尖项目,为传感器产业输送未来领军力量。
24日当天下午,北方微电子、中星测控、启泰传感、苏州容启、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等企业和科研单位现场发布其前沿成果。本次新品涵盖先进微纳制造器件、自主压力芯体和器件、耐高电压、抗热冲击温感、健康监测传感等多领域创新,为传感器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首日专题论坛聚焦气体感知、能源电力、具身机器人领域尖端思潮:气体感知前沿技术与创新方案论坛解码新型敏感材料与检测方案;能源用传感器创新解决方案论坛探讨电力生态革新、储能全场景监测技术路径;具身机器人感知技术创新发展论坛则聚焦多模态感知融合,推动智能终端精准交互突破。四场专题深度研讨,靶向产业升级关键瓶颈。
9月25-26日,旨在汇聚丰富的传感器专家及下游高端应用端资源,确保资深决策人士与核心技术专家,共同探讨市场挑战、发展趋势与解决之道,并分享行业领袖的深度见解与前瞻经验的”高端局“SENSOR TALKS也将举办多场,感兴趣的朋友欢迎了解。
更多精彩专题论坛,请查阅下方日程表。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