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核心要素,其在当今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高校作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对算力的需求与日俱增,由此掀起了一股算力建设的热潮。而在这股热潮中,国产 AI 算力扮演着关键角色,正大规模进驻顶尖高校,为高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开启了赋能科研与教育的全新征程。
众多顶尖高校纷纷投身于国产算力的布局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推动着国产算力在高校领域的深度渗透。
东南大学在算力建设方面起步较早,2022 年秋就因算力短缺问题开启了探索之路。2023 年 10 月,学校做出建设全国首个纯国产化校级智算中心的战略决策。经过不懈的论证研发,2024 年 1 月,搭载昇腾芯片的算力基座成功点亮,之后不断扩容,到 2024 年 11 月算力已拓展至 86P。该智算中心集成了鲲鹏通用算力与昇腾 AI 算力,实现了从模型训练到服务部署全流程的国产化,构建起从芯片到框架的全栈技术链,为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今年 5 月举办的鲲鹏昇腾开发者大会 2025(KADC 2025)上,国内多所重点高校集中展示了基于鲲鹏昇腾技术路线的科研成果。北京大学的 Open-Sora Plan V1.5 依托昇腾 MindSpeed MM 多模态大模型套件进行训练和优化,实现了电影级视频生成;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团队基于鲲鹏处理器自研了分子模拟高 RBE 算法,显著提升了计算效率,有望成为下一代分子动力学引擎发展的核心技术。
这些成果仅仅是冰山一角。2024 年的 KADC 大会上,华为便宣布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 所高校开展合作,共同成立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卓越中心。截止到 2025 年 KADC 的举办,华为又新增了 7 所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孵化中心高校的签约合作。
随着合作院校的扩展,越来越多的高校算力集群平台获得了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卓越 / 孵化中心提供的算力支持,为计算系统创新、科学应用创新提供了坚实底座。例如,北京大学基于鲲鹏昇腾硬件,构建了北大卓越中心集群,为 Align-Anything 等前沿 AI 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算力支撑,且该集群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技术栈均实现了自主创新。
沈阳工学院也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基于华为昇腾平台的 DeepSeek 本地部署,建成 “智擎・深空”AI 算力中心,该中心依托华为昇腾 AI 服务器集群强大算力,部署微模块数据中心及多个前沿实验室集群,为模型训练与优化提供高性能算力保障,同时融合学校特色教学数据资源,打造本地化智能教育生态。
除了昇腾和鲲鹏在高校布局外,其他国产芯片厂商也不甘落后。浙江大学通过多方合作的方式推进国产算力布局,学校与太极股份、中昊芯英开展三方合作,引入了基于中昊芯英全自研 TPU 架构高性能 AI 芯片 “刹那” 构建的人工智能服务器 “泰则”。同时,浙江大学还与运营商、头部企业合作打造 “西湖之光” 算力联盟,整合了本地大于 1000Pflops(FP16)的算力资源与联盟成员数千 P 云端算力,形成了强大的算力合力,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坚实保障。海光信息与东南大学强强联合,依托海光最新一代国产 C86 处理器及 GPU 加速卡,成功打造了全国 985 高校大规模应用国产算力的标杆平台 —— 东南大学材料设计与模拟中心,为学校的前沿科研注入了强劲动能,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国产算力在高校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布局上,更体现在大规模的采购行动中。如今,不仅是 211、985 等顶尖高校,大量地方级的一本、二本学校也主动寻求合作,积极拥抱大模型,对算力的需求十分旺盛。
市场上频繁涌现大单,多所大学科研院所都在发布千万元级别甚至上亿元的算力采购需求,其中部分单子明确提出要求国产。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高校对国产算力的认可和信赖,也反映出国产算力在性能、稳定性等方面已经能够满足高校科研和教学的需求。
AI 已经成为高校科研不可或缺的力量。事实上,“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 并非全新概念 —— 早在 2018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便在全球首次提出这一理念。AlphaFold 在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持续推动 “科学智能” 从专业圈层走向大众视野;而当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相继授予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时,这一概念更是站上了更广阔的舞台,再度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
“大家最兴奋的是,原来 AI for Science 要由各种不同的模型去做,但现在搞蛋白质的、搞数学的...... 都可以‘揉’到大模型的方式中来,核心架构甚至全都是 transformer。” 百度杰出系统架构师王雁鹏的这番话,让一向作为科研主阵地的高校们看到了新的确定性方向,促使它们集中火力,推进 AI for Science 的发展,而这也进一步加剧了高校对算力的需求,推动了高校大规模采购国产算力的进程。
高校之所以积极布局国产算力,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既包括科研和教学的实际需求,也涉及国家战略和长远发展。
第一、复杂科研模型训练的算力支撑
在前沿科研领域,如生物医药、天体物理、材料科学等,高校科研团队面临着大规模、复杂的科学计算与模型训练任务。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研发新药物需对大量生物数据进行模拟分析,构建复杂的生物分子模型,这对算力要求极高。国产算力平台凭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能够大幅缩短模型训练时间,提高科研效率,助力高校科研团队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算力保障:当下,学科交叉融合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趋势,高校鼓励不同学科团队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如人工智能与法学交叉领域,构建法律垂域大模型需处理海量法律条文与案例数据,融合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多学科技术。国产算力平台能够提供统一、强大的算力基础,打破学科间算力壁垒,促进多学科数据共享与协同计算,为跨学科科研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保障数据安全与自主可控
科研数据安全防护:高校科研数据包含大量前沿研究成果、敏感实验数据等,数据安全至关重要。采用国产 AI 算力,数据存储与计算在国内自主可控的环境中进行,可有效避免因使用国外算力平台可能导致的数据泄露风险,防止科研成果被窃取,保障国家科研安全与高校科研团队的核心利益。
技术自主可控的战略考量:在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技术自主可控是高校保持科研竞争力的关键。依赖国外算力技术,可能面临技术封锁、限制使用等风险,阻碍高校科研发展。国产 AI 算力的发展为高校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机会,高校通过布局国产算力,掌握技术主动权,在 AI 技术研发、应用上不受制于人,为长期科研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助力AI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培养 AI 创新人才的实践平台:高校是 AI 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产 AI 算力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贴近产业实际的实践环境。学生在平台上进行 AI 算法训练、模型开发等实践操作,能够深入理解 AI 技术原理与应用,提升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出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 AI 创新人才,满足社会对 AI 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推动 AI 相关学科发展:强大的算力支撑有助于高校开展 AI 相关学科建设,吸引更多优秀师资与科研人才汇聚。学校可依托国产算力平台开设更多前沿课程,如大模型算法研究、高性能计算与 AI 应用等,提升学科教学水平。同时,为教师开展 AI 领域科研项目提供便利,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提升学科影响力,促进 AI 相关学科在高校的快速发展与壮大。
此内容为平台原创,著作权归平台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