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时代喧哗造物忙

来源:半导体产业纵横发布时间:2025-08-09 15:18
作者:俊熹
人形机器人
活动
生成海报
渴望表现的机器人与满怀期待的观众格外合拍。

走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展馆内,最直观的感受有两点:第一,人们对于机器人的热情空前的高涨;第二,人形机器人,都变“忙”了。

8月8日的北京下了一天的雨,然而,依然有大量的科技爱好者涌入了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上至坐着轮椅的老人,下至需要家长牵手的孩子。

在下午的高峰时段,要从一个展台走到另一个展台都变得有些困难。当笔者想去看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拳击赛时,却发现擂台周围起码围了五层观众,只好通过上方的大屏幕观看场内赛况。

与此同时,众多人形机器人也在自己的“工位”上努力“工作”。如果说去年展会上的人形机器人还像是橱窗里的展品,最多会跳舞、跑步,那么能在预搭建好的场景里展示自己的用武之地,已经成了这次展会中机器人产品的基本要求,有些机器人甚至可以现场与观众互动。

渴望表现的机器人与满怀期待的观众格外合拍,可谓是一个愿干,一个愿看。而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已在双方的热情中渐渐显现。

人形机器人落地,三大场景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人形机器人应用的场景花样格外地多,而总结起来一共三大类:科研,工业和商业。

在科研场景中,机器人主要作为性能稳定的硬件平台,被提供给高校等研究机构,用于部署和验证其自研的算法。在采访中,半导体产业纵横了解到,科研场景对机器人自身的智能和作业能力要求不高,更注重其本体结构的安全可靠。换句话说,这一场景的“客户容忍度”较高。因此,机器人的稳定性、平台的可扩展性与成本是这一赛道厂商的主要内卷方向。

比如,逐际动力首次展出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imX Oli,售价15.8万元起,高165cm,具备31个机身自由度,内置深度相机与6轴IMU,支持多种传感器扩展,支持Python开发,并兼容主流仿真平台。据介绍,该产品是业内首款20万元以下的全尺寸、全自由度科研级人形机器人。

场景的特点是结构化、流程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人形机器人在其中被用于产线上的巡检、分拣、搬运等重复性岗位,旨在融入为人类设计的现有作业流程中,执行明确、预设的任务。在这次展会上,众多的工业人形机器人在现场搭建的流水线、工作区内完成了实战演练,其有趣程度不亚于看其他机器人跳舞或比赛。

比如,在优必选展台上,通过群脑网络2.0的整体调度与任务分配管理,多台Walker S2、Cruzr S2,与UQI优奇顶升移动机器人Wali瓦力U600、无人物流车Chitu赤兔协同展示,展现了从物料入库搬运到智能分拣的全流程作业。Walker S2还在现场展示了热插拔自主换电技术,该技术使机器人仅需3分钟即可完成自主换电,可实现7×24小时续航。

商用场景则具备高动态、非结构化的环境特征,要求机器人与人进行实时交互。此场景的细分种类也是最多的,从相对简单的导览、导购,到零售、家庭服务等复杂环境的作业,本届机器人大会的众多展品看得人眼花缭乱。

银河通用的Galbot机器人展示了在零售场景内的一系列操作。该机器人支持购买接待、点单支付、商品拿取、当面交付、多语音交互引客、区域特色服务定制等功能。配合其“便利店”场景银河太空舱,该公司正在持续探索“机器人+商品”的组合创新,如机器人售卖冰淇淋、咖啡等特色商品。

擎朗科技的具身服务体验馆内,其旗下的XMAN系列机器人完成了爆米花制作、调制个性化冰镇饮料等工作。其配送机器人T10还入驻了大会开业的机器人餐厅“机器人焰究所”,负责智能迎宾和送餐收餐等服务。

优理奇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出了Wanda 2.0与Wanda 3.0两款服务机器人。现场设置了六个应用场景展区,包括打鼓演奏、射箭、厨房清洁及冰淇淋制作等。Wanda 2.0主要执行要求稳定控制和高重复性的任务,如定点射箭和按节奏打鼓;Wanda 3.0则用于演示在特定空间内执行多步骤、较复杂流程的任务,如冰淇淋制作与绵阳米粉协作。

当然,除了以上三大场景的落地演示外,人形机器人的趣味“秀肌肉”环节也是展会中必不可少的。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拳击赛无疑是展馆内最火爆的活动,除此之外,加速进化展台以“足球场”形式亮相,带来了其曾获RoboCup冠军的Booster T1机器人,现场上演2V2机器人足球表演赛和人机互动环节。众擎机器人则给其新款重载级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T800配备了一张“铁王座”,吸引了大量观众。同时,该公司现场搭建T台,多台机器人走秀登场,还搭配了舞蹈表演。

王兴兴曾说“赛事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场景”。也许这些有趣的展示并不只是单纯的“秀肌肉”,而是另一种落地本身。

人形机器人,智商越来越重要

在推动上述应用场景中的落地时,机器人的“大脑”和“小脑”起到了关键作用。机器人大脑负责高级智能与决策能力,由多种处理器、存储器、算法组成,用于处理与分析来自传感器数据,做出相应决策。大脑功能,包括感知环境、理解语言、学习、适应等。

机器人小脑是机器人的控制中枢,负责协调与平衡机器人运动,由多种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组成,用于接收来自大脑指令,并转化为机器人动作。小脑功能,包括运动规划、姿态控制、动态平衡等。

在被问到“你们的核心技术优势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多家机器人公司都回答道:模型。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多家公司首发并展示了他们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与相关的平台。

比如,智平方的通用智能机器人“爱宝”,搭载Alpha Brain,核心是全栈自研的端到端具身大模型GOVLA,通过“快慢双系统”实现复杂任务规划与高速控制的统一:慢系统负责整体逻辑,快系统处理实时反应。依靠模型带来的强大学习能力,爱宝完成了搬箱码垛、制作饮品与架子鼓表演等一系列不同作业的展示。

星海图在WRC上首发G-0 VLA模型。该模型采用单一端到端架构,实现从视觉感知到全身23个自由度关节控制的直接映射。家庭场景中,搭载此模型的R1 Lite机器人仅凭“收拾床铺”一句指令,便能在任意布局的卧室中自主规划动作,精准完成铺床流程。

星尘智能近日发布了首个全身移动操作模型DuoCore-WB和机器人学习套件Astribot Suite,而该公司此次携Astribot S1机器人参展。在“一日机器人伙伴场景区”中,S1清晨准备早餐、整理行装;午后在模拟咖啡馆以绳驱传动设计完成咖啡制作;夜晚在“漆扇工坊”与观众共创非遗漆扇。此外,星尘智能的“真机遥操区”包含体验活动,用户佩戴简易设备即可低门槛操作S1,其自研的“design for AI”算法可以实现毫秒级低延时动作复刻。

数据既是拦路虎,也是护城河

当被问道“现今人形机器人落地最大的难点是什么”时,大家的回答也都十分有默契:缺少足够的数据。许多人表示,不同场景所需的技术其实差别不大,而由于模型能力的不断增强,机器人适应不同场景的速度也随之加快。然而,在对应场景下的训练数据不足限制了机器人的“进化”。

不过,这也意味着,谁在某个垂直场景下积累了更多的数据,就可以为自己在该领域打造足够深的护城河。由此可以形成正向循环:数据的积累使产品更容易实际落地,而在落地工作中能够产生更多的数据,进而加速产品迭代。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不少公司正是看到了这一趋势,展示了他们的垂类机器人产品。

傅利叶带着三天前刚刚发布的全尺寸机器人Care-bot”GR-3亮相展会。该产品主打社交陪伴与辅助陪护功能,采用亲肤材质和莫兰迪暖色调设计,搭载自研全感交互系统,通过55个自由度实现拟人化动作和情感反馈,身高165cm,续航3小时。其应用场景覆盖独居老人陪伴、儿童互动及康复辅助等领域。傅利叶早期以医疗康复机器人起家,已自主研发了30多款康复机器人产品,覆盖神经科、骨科、疼痛科等多个康复方向,在医疗康复这一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

赛那德iLoabot-M机器人领衔iLoabot-X/M/P全系首发,主打物流场景,能自主完成部件装配、分拣递包、重货搬运等操作任务,同时可延伸至实验辅助、精密加工等场景。赛那德此前在设备阶段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构建了物流行业首个VLA垂直大模型。据了解,每个包裹在装卸过程中能产生200+条有效数据,包括材质、形状规则度等静态数据,以及动态受力、堆叠稳定性等动态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训练,iLoabot-M已成为国内唯一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具身智能装卸货机器人。

当然,数据既然这么重要,那么自然也会诞生相应的数据训练场产品。比如乐聚推出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方案。该训练场提供了一套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工具链,科研人员可基于工具链进行机器人数据采集、数据上传、数据预览、数据汇总和数据存储。有了丰富数据,科研人员还可基于训练场提供的训练框架和部署工具链,一站式完成模型的训练和部署。

结语

人形机器人不再是仅会跳舞的展品,而是深入科研、工业与商业三大场景的“打工人”。这场造物热潮背后,是模型智能的驱动,更是对真实场景数据的渴求。

当然,人形机器人落地,依然道阻且长。这一次展会的空前火爆,正是因为此前人形机器人工作能力的稀缺。

也许以后,随着人形机器人的进一步落地,人们对于“工作中的机器人”也就见怪不怪了。

此内容为平台原创,著作权归平台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平台。

评论
暂无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