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消息,吴华强同志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吴华强,来源清华大学
公开资料显示,吴华强,男,汉族,1978年3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主任。2020年7月任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2021年4月任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2025年6月起任清华大学副校长,7月起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
吴华强长期从事新型存储器及基于忆阻器的存算一体研究,涵盖了从器件、工艺集成、架构、算法、芯片以及系统等多个层次,先后承担863、973、重点研发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和IEEE EDL等学术期刊以及IEDM、VLSI、ISSCC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美国授权发明专利25项,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2项。部分专利孵化了北京新忆科技有限公司和厦门半导体工业技术研发有限公司。2019年获科学探索奖,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2025年5月,吴华强与其合作者在电子电气领域的顶级期刊《Nature Electronics》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集成了原位物理不可克隆函数和真随机数生成器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实现联邦学习。
CPTIN架构
该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存算一体(CIM)-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UF)-真随机数发生器(TRNG)融合的CPTIN架构,首次用同一忆阻器阵列与外围电路实现计算、密钥生成和误差多项式生成三大核心功能,显著简化了数据路径和系统复杂度。
此外,针对联邦学习中22 bit 数进行模乘法计算的精度挑战,研究提出了基于冗余余数系统(RRNS)编码方法。将22 bit 数运算分解为5条互质的计算通道和3条冗余通道,可实现全并行、无进位运算,同时具备自检错,自动重写失稳单元机制,可显著降低长期计算误差。在64×64矩阵-向量乘法中,平均 1.03 次迭代即可将计算错误率降至 2.24%。
研究团队在128 Kb 忆阻器芯片上完成了4用户联邦学习的硬件实测,应用于败血症预测任务。4用户分别通过各自忆阻器芯片完成加解密,最终忆阻器联邦学习得到的模型在准确率上仅比集中式学习低0.12%,且优于传统数字联邦学习方案,研究认为是忆阻器的噪声注入加速了模型的收敛。在硬件开销方面,与数字系统相比,忆阻器系统的能耗降低57.72倍、时间降低6.42倍。
2021年4月,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正式成立,吴华强担任首任院长。在成立仪式上,吴华强表示,集成电路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学院将探索“1+N”联合机制,“1”是指集成电路学院,“N”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方面,集成电路学院将完善本硕博贯通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连通材料、装备到芯片系统的垂直知识链,重塑集成电路课程体系。
当时吴华强透露,本科生培养采用书院培养与大类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研究生培养突出产教融合,与产业链各个领域的头部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为集成电路产业输送紧缺高层次人才。
他同时介绍,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将面向集成电路技术代际更新的重要机遇,围绕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布局纳电子科学、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与EDA、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集成电路器件与制造工艺、MEMS与微系统、封装与系统集成、集成电路专用装备、集成电路专用材料等研究方向,实现集成电路学科新突破,在破解当前难题的同时也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2021年12月,吴华强作为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进行了题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思考》的演讲。
当时吴华强指出,立足2035年中国成为集成电路强国的发展目标进行人才规划,在未来10年中,我国高校每年要培养的本科以上学历集成电路人才3.5万人。目前我国每年与集成电路强相关的毕业生(含本、硕、博)总数不到2万人,人才的严重短缺,成为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最大软肋。
吴华强表示,我们一直在进行集成电路一级学科知识体系初探。学科知识体系有三个层次,即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与内容,要有完善的理论、方法与工具,要有可支撑的实践、应用需求。我们要围绕知识体系形成一套课程体系。
通过对集成电路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得出,其两个核心特征为信息元与信息元的超大规模集成。人类找到了晶体管作为信息元载体,MEMS作为不同能量域之间的接口,开启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围绕信息元与超大规模集成,将知识点放到一起,就可以看到,构成一个“数理化基础-信息元载体-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设计与设计自动化”的学科知识体系。
2025年6月,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举行了2025年毕业典礼,院长吴华强向全体毕业生表示祝贺,并对毕业生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坚守爱国信念,始终铭记学院“爱国担当 自强创新”的文化精神,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集成电路事业发展大局,成为眼底有光的有志青年;二是锤炼创新力量,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敢于开拓新赛道,成为手中有招的时代青年;三是践行奋斗精神,久久为功,成为脚下有力的实干青年。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