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力需求爆发,AI芯片第一股谋划大动作。
4月的最后一天,寒武纪抛出一份定增计划,拟募资近50亿元,并发布一系列配套公告。
上市以来,寒武纪屡次募资,押注大模型芯片赛道。
当下,也正是筹资蓄力的好时机。
英伟达高端芯片对华限售,自主创新紧迫性提升,其有望抢占市场红利,而连续两季的盈利,也提振了投资者加码的信心。
2024年,其股价累计上涨387.55%,成为A股年度涨幅之王(新股除外)。目前,其市值高达3000亿,哪怕募得50亿,稀释股比也非常有限。
资本市场风光无两,寒武纪却仍背负高投入的重担。公司营收自2017年以来持续增长,但长期深陷亏损。
上市以来,其完成两次募资。
在首次公开发行中,寒武纪公开发行4010万股,共募资25.82亿元;2022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1380.6万股,募资16.72亿元。
截至3月末,寒武纪账面货币资金为6.52亿元,创上市以来新低。
此次定增,公司拟募资总额不超过49.8亿元:其中29亿元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16亿元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项目。
在业内人士看来,寒武纪此次加码AI芯片,是为了提升其在智能芯片领域的竞争力。
具体来看,公司研发计划覆盖不同类型场景的系列化芯片产品,包括大模型训练、大语言模型推理、多模态推理等。
寒武纪研发了一系列智能处理器和智能芯片产品:
用于终端场景的寒武纪1A、寒武纪1H、寒武纪1M系列智能处理器;基于思元100、思元270、思元290芯片、思元370的云端智能加速卡系列产品;基于思元220芯片的边缘智能加速卡。
此次募资加码,其产品矩阵有望进一步完善。
当风口来临,资本市场开始重新审视这家国产芯片厂商的价值。
IDC和浪潮信息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1037.3EFLOPS,并在2028年达到2781.9EFLOPS,年复合增长率达38.94%。
智能算力需求爆发,智能芯片作为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德勤预测,到2025年底,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美元,并有望在2027年达到4000亿美元。
4月15日,英伟达8-k文件披露,美国政府告知,H20芯片出口到中国需要许可证,规定将无限期实施。
通知提及,这一新规将影响该公司约55亿美元的季度费用,涉及H20的库存、采购承诺和相关储备。
海通证券研报指出,若英伟达完全退出中国数据中心业务,预计中国数据中心AI芯片市场将重构,或由华为、寒武纪、昆仑芯三家公司主导。
政策面上,4月29日,北京市委财经委审议通过了《北京市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2025年工作要点》。
其中提出,支持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应用创新,支持民营企业建设智算中心,对采购自主可控GPU芯片开展智能算力服务的企业按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支持。
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高性能算力芯片的自主创新重要性提高,寒武纪迎来大风口。
2024年,寒武纪营收11.74亿元,同比增长65.56%,净利润为-4.52亿元。
西部证券分析师指出,公司已成功验证了集群规模的LLM模型预训练功能,智能芯片产品在互联网领域的自然语言应用场景中,实现批量出货。
四季度成为寒武纪的盈利转折点,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长768.58%。
今年1-4月,公司营收11.11亿元,同比增长4230.22%,净利润进一步提升至3.55亿元。
至此,寒武纪连续两个季度盈利。
去年二季度开始,公司存货持续攀升。截至4月末,存货余额达27.55亿元,环比大幅增长。
“存货的大幅攀升,意味着产品备货充足。”
有机构分析人士指出,寒武纪或是对下游市场需求有信心,准备迎接订单增加;或是产品线拓展,新品即将批量推向市场。
现金流量表也侧面印证。1-4月,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大幅流出,为-13.99亿元。
寒武纪的高研发投入开始收获回报。
3月,有市场消息称,字节跳动向寒武纪下单4万颗580芯片,单价2.5万元,价值共计10亿元。
对此,字节方面向记者回应:消息不实。这一传闻仍引发了市场的广泛猜测。
据预测,2025年,公司AI芯片向互联网等商业客户的销售规模有望上台阶。
大举吸金的同时,寒武提出了分红计划。
据公告,2025-2027年,在满足现金分红条件时,将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不少于三年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
“业绩改善,市场前景明朗,寒武纪希望通过分红增强投资者信心,进一步提升市场形象。”有机构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