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供应链的每个主要环节都处于混乱之中。这对半导体行业意味着什么?我(作者:道格·奥劳克林)不知道,但我会尝试对我目前看到的情况以及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广义的博弈论分析。对于整篇分析和变幻莫测的市场来讲没有最优解,因为这些本质上是混乱的。
在供应链中,将上图简化为零售商、渠道库存和工厂。除此之外,还有需求(零售商比较熟知)和资本支出(CapEx),工厂可以控制。
这一次,冲击是从右向左发生的。几乎没有需求冲击(目前如此),关税介入了渠道库存阶段和工厂阶段之间。在很多方面,这可能与后疫情时代的周期相似,当时大规模刺激措施帮助避免了需求冲击,订单暂停,加上从服务业向商品业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拉动效应。
关税已经生效。下图中的黄色箭头流动方向是现状,供应链中的大多数角色并没有做出任何有意义的反应,未来拭目以待。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看到半导体供应链,尤其是面向消费者的公司,出现了轻微的拉动。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你所下的订单并非受关税影响最大的,而是利润最高的。英特尔7纳米工艺的短缺可以证实这一点。
假设基本情况会发生。也就是说,某种形式的关税仍然存在,并且双方达成了投资或购买美国产品的协议。由于投资期限为数年,而且通常需要海外订单,所以暂时忽略这种影响。这是一个长期解决方案,在度过库存周期后将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最合理的步骤是消耗掉略微提前的库存。此外,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停止接单,因为新的价格弹性下的终端需求是不确定的。这就引出了第二阶段。需求保持不变,渠道库存耗尽,工厂订单下降。
全球正在进入这个阶段,并将持续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止。如果没有任何改变,最终将会导致缺货。即使最终能得到最积极的解决方案,让业务恢复正常,我相信未来几个月我们仍将面临部分缺货的情况。
随着缺货现象的出现,可见性几乎完全消失。由于消费端买不到东西,需求自然而然地下降。就像任何混乱的系统一样,最初结果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几个月内结果的巨大差异。真正的问题是,关税的解决方案是利好还是弊端?我认为,如果关税达到10%,价格会转嫁到其他方面,这会造成损害,然后就会出现巨大的订单高峰。
混乱且几乎不可预测
但没人知道!目前还没有达成协议,我预计第一笔协议将决定方向。就拿中国台湾来说吧——我可能对中国台湾的参与度最高,或者说,如果说有的话,对中国台湾的了解也最多。
我能想到的与中国台湾达成的最积极的协议版本是最低关税10%,并要求台积电做出重大让步,允许其在美国建造超级工厂。此外,中国台湾的半导体产品也有可能获得关税豁免,但前提是台积电继续投资美国制造业基地。台积电可能会通过增加成本来消化这部分成本,最终对消费者而言,净影响是成本增加10%。
来源:华尔街日报
另一个例子是iPhone。根据《华尔街日报》和TechInsights的数据,它的原始成本约为550美元。我们假设原始毛利润约为54%。假设成本总计上涨10%,为了分析方便,我把100%的成本转嫁出去了。价格上涨会导致需求减少,但不会完全减少;需求有一定的弹性。我让ChatGPT对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将这些弹性应用于PCE总量,可以进行价格冲击分析。一些零部件在国内生产,出口到国外,然后再进口。此外,还要考虑到中间产品。我将这两者都考虑在内,并得出一个“最终估算”。经济可以承受10%的统一关税,但20%的关税可能会使经济陷入滞胀环境。
这是简化的影响。PCE同比增长约2.5%,20%将导致经济萎缩,而10%则表明通胀和经济处于中等水平。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你是这个市场的供应商,你该怎么办?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你该如何订购芯片?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市场的问题。那就是只订购积压的库存和下周的预期需求。这基本上就是观望。
如果情况迅速得到解决,我会立即加急订单以反映这一点。如果情况恶化,我会降低库存,因为预计需求会趋于平稳。现实情况是,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市场和供应链不断猜测最终结果的世界,但企业必须同时为两种结果(或第三种结果)做好准备。
总结很简单:混乱。新冠疫情过去仅仅五年,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覆盖全经济的库存周期。上一次库存周期导致缺货,随后由于刺激措施将购买重点从服务转向商品,零售商高估了需求,导致订单过剩。2021年和2022年,整体经济受到了货运价格飙升引发的通货膨胀以及2023年库存过剩的影响。
供应链将再次出现一些混乱。情况不会像过去那么糟糕,但仍会发生。疫情中一些最违反直觉的方面在汽车价格上得到了具体体现。我们很可能将迎来新一轮汽车价格上涨。鉴于需求仍然存在,牛鞭效应将影响短缺最严重的产品或服务。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