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ISSCC 2025中国区发布会在合肥举办。
ISSCC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国际固态电路会议由IEEE固态电路学会 (SSCS) 举办,是世界学术界和工业界公认的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最高级别会议,被认为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 “芯片奥林匹克大会”。
近年来,中国区在ISSCC上的表现突飞猛进,投稿数和录取论文数量都逐年攀升。同时,ISSCC也吸纳了更多来自中国区的国际技术委员会委员。
ISSCC 2025整体情况
ISSCC国际技术委员会中国区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程林教授介绍了ISSCC 2025的论文整体情况。
从上图看ISSCC历年投稿数量一直维持在600篇左右,自2024年开始,论文录用情况迅速增长达到873篇,到2025年收录数量达到914篇。这其中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区的贡献,能够看出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的蓬勃发展。程林表示这是一个新常态,可能近几年论文提交都会稳定在900左右。
ISSCC 各技术委员会录用论文分布12个领域中,有三个领域占比超过10%,分别是图像、MEMS,医疗和显示(IMD);电源管理;射频电路。
再来看ISSCC历年录用论文地区分布来看,远东地区2025年录用论文数达到165篇,大概能够占ISSCC全部论文的三分之二。
ISSCC 2025入选论文的国家、地区分别有:远东区的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台湾;韩国;日本;新加坡。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荷兰、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爱尔兰、瑞士、德国、英国。
工业界被录用论文达19篇,其中包括三星、联发科、英特尔、台积电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一家初创企业——芯翼信息科技(上海)被录用。科研机构被录用论文达5篇,其中国内包括固态微波与电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微电子所等三所科研院所。高校被录用论文达72篇,其中有36所高校被录用论文数量在2篇及以上。
远东地区有四大优势领域:存内计算、存储器结构、电容式传感器读数、非易失性存储器和DRAM。
ISSCC 2025按照国家/地区的录用论文来看,中国内地、香港、澳门被录用论文达到92篇,再创新高,中国台湾录用20篇。美国录用55篇、韩国录用44篇、日本录用8篇。
澳门大学入选14篇、港科大入选2篇、北京大学入选15篇、清华大学入选13篇等,华东师范、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国防科大、华南理工、芯翼信息科技都是首次入选。能够看出,中国区获收录文章数量持续上升;并且涵盖全部技术领域;第一隶属机构数量提升。
ISSCC 2025 论文趋势
澳门大学殷俊副教授介绍存储器的发展,由于深度学习 (DL) 和机器学习 (ML) 人工智能 (AI) 的发展,对高速、高密度和低能耗内存系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嵌入式存储器和内存计算 (CIM) 在高性能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电子科技大学周军教授介绍处理器方面,CPU+AI+DPU已经出现;基于芯粒(Chiplet)的分解继续通过提高良率来帮助降低成本;技术缩放(Technology scaling)在相同的芯片面积内封装了更多的晶体管,并且微架构的改进确保了这些晶体管能转化为每时钟周期指令数(IPC)的提升以及加速人工智能工作负载。总缓存大小持续增加,进一步提升了应用程序级别的性能。处理器的稳健性和可靠性在持续得到提升。
清华大学刘雷波教授介绍硬件加速器方面有四个趋势:从对称密钥加密到非对称密匙加密、从对称密钥加密到非对称密匙加密、从传统密码学到隐私增强技术、从单一功能到多方案解决方案。
电子科技大学李强教授介绍模拟电路在2025持续续关注高能效精密度。趋势朝着精密放大器的带宽功率效率和温度稳定性,CMOS 温度传感器中的综合能效与绝对精度,用于电容传感器接口的时域信号处理、两步转换和连续时间信号链,控制导电角以将晶振器功耗降低到亚纳瓦级的低复杂度模拟方法,温度和老化稳定频率管理,高速采样保持电路等方向发展。
浙江大学高翔研究员介绍射频电路发展趋势朝着高性能收发器的前端电路;100 GHz以上频段的元件;高性能频率合成;波形整形和基于串联谐振器的振荡器等发展。
此内容为平台原创,著作权归平台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