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EDA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凌琳:坚持把全球领先技术以合适的方式带入中国

来源:中国电子报发布时间:2025-11-27 18:02
EDA
AI
生成海报
凌琳
西门子EDA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
EDA工具对于AI的使用是非常慎重的,既要保证高稳健性,还要保证绝对精确。

后端产品占据优势,系统级客户价值稳步提升

胡春民:在全球三大EDA厂商中,西门子EDA的竞争优势在什么方面?有哪些传统的优势产品?

凌琳:西门子EDA的前身Mentor Graphics是三家企业中成立时间最早的一家。这个领域的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独占鳌头的工具。Calibre旗舰产品,是我们最有名的工具,是芯片设计与晶圆生产的桥梁。

另一款我们市占率很高的工具是DFT可测试性设计工具。对于芯片设计企业来说,测试成本在其产品设计总成本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而我们的DFT工具可以帮助芯片设计企业降低测试成本,且能完成芯片流片或量产后续的线上良率诊断和分析工作。

胡春民:当前西门子EDA的系统级客户带来的营收占企业总营收多大比重?

凌琳:从最近两年的发展趋势来看,系统级客户带来的营收是稳步提升的。两年前这部分营收可能只占到10%~20%,而这两年此类营收在企业总营收中的占比已经达到30%以上。这也可以从晶圆厂的客户群中得到印证。之前他们的主要客户群体是高通、联发科等芯片企业,而这几年他们的客户也有很多是系统级企业,例如比亚迪这样的车企也进入其服务范畴。

胡春民:在我们过去的采访中,有的企业表示将IP业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西门子EDA如何看待IP业务的重要性?

凌琳:从IP业务的布局来看,我们更倾向于开放融合的战略,首先要专注于我们的主责主业,完善系统设计、数字孪生等解决方案。最近几年我们也与IP大厂Alphawave达成合作,可以售卖它的一些IP工具。

以强化产品线为并购目标,提前布局AI技术

胡春民:随着AI技术的演进,一些低端、简单的芯片设计功能,是不是可以通过AI完成?

凌琳:芯片设计对精确度、准确性非常敏感。现在一块先进制程的芯片,仅光罩的成本就能够达到百万美元以上。所以,没有一个客户能够容忍产品设计的功能性存在问题。因此我们EDA工具对于AI的使用是非常慎重的,既要保证高稳健性,还要保证绝对精确。

芯片设计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每一步确认之后才能继续下一步,其中涉及很多环节。这些环节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但都会直接影响到芯片功能。任何一个环节的错误都有可能带来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因此,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设计,都需要工业级、被验证过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要求下,一些简单、可重复的设计可以用AI解决方案来实现。对于自动生成的结果,我们还要做二次验证。

2017年,我们收购了一家总部在加拿大的公司——Solido Design Automation。这家公司具有业界领先、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引擎。西门子EDA将这些技术广泛地应用到了我们的工具集之中。

以我们的旗舰产品Calibre为例,集成电路需要signoff(将设计数据交给芯片制造厂商生产之前,对设计数据进行复检,确认设计数据达到交付标准),核签完成后才能投入生产。我们这两年将Solido的AI引擎用到Calibre上,形成了Calibre Vision AI软件。

我们也将AI应用到更复杂的场景中,Solido能够将全定制电路的设计效率提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一些高计算量的工作得以通过这种方式快速完成。对于工程师来说,等待软件运算结果的时间,可以从两周之久缩短到一晚——下班前把任务给到,次日早上就能运行完毕。我们的AI底座就这样运用到了西门子EDA所有的工具集之中。

胡春民:这几年我们还发现一个现象,EDA行业虽然总产值不高,但大大小小的并购不断。尤其是本身市场占有率已经很高的全球前三大EDA企业,依旧是行业内最大的收购方。如何看待这种横向并购对产业的影响?强者恒强和群雄并立,哪种模式更有利于产业发展?

凌琳: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百家争鸣是最好的,有利于不同企业之间的充分竞争。从EDA产业的发展历史来看,EDA企业经历的正是一个兼并融合的过程。很多企业都经历了上百次兼并和重组才实现了如今的规模。

而之所以要进行兼并,这背后是需求驱动的。客户对工具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一家公司只能提供一个点工具,没有实现全流程贯通,这对于客户来说依然存在不便。并购有利于强化企业的产品线,实现创新发展。

从企业运行的角度来看,小企业可能在成长中遇到财务问题。而大公司拥有更多的研发人员,这些研发人员是可以实现多条产品线共用的。有了更庞大的产品线规划,就会提升客户的工具采购意愿,进而企业财务就会变得更健康。

总之,兼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提供给客户一个更强大的工具集,以便让他们的产品能够更快速、准确地推向市场。

EDA市场需要开放生态体系,中国企业各具特色

胡春民:与海外大厂相比,中国EDA厂商的体量还有很大的差距。你认为国产EDA厂商与海外有什么不同?国产EDA厂商的上升空间何在?

凌琳:EDA产业的行业特点是这样的:具备领先EDA工具的供应商就可以在行业内占据难以撼动的地位。换句话说,只要做出行业内认可度最高的产品,就能获得巨大的市场占有率;也只有做出性能最好的工具,才能获得市场发展空间。

从EDA的产品属性来看,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技术迭代的行业,每家公司对产品的要求都很高。要达到这样的高标准,就要求企业不仅要储备大量的研发人员,还要有实力通过收购实现产品线的补充。

很多中国的EDA企业也是非常好的公司。很多公司的拳头产品,不仅受到中国客户的欢迎,也实现了海外市场的广泛应用。对于芯片行业而言,只用一家公司提供的EDA产品,是无法完成芯片的设计、制造的。所以,开放的标准,混合支持不同厂商产品的工艺流程,会给行业内所有的EDA供应商带来发展机会。如果能够建立一个非常公平、公开的生态,我想行业内所有的企业都会从中获利。

图片

西门子EDA自动驾驶验证和汽车数字孪生解决方案

胡春民:你们与中国的EDA厂商有合作吗?

凌琳:我们与国产工具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关联。不同客户的设计流程不一样,在流程中会涉及不同工具。比如前端用的可能是其他企业的工具,后端用的是我们自己的工具。但只要各家工具的标准是相同的,就可以串联使用。

胡春民:中国市场的需求与全球其他区域相比,有何不同?

凌琳:我长期在中国领导团队,也经常与美国方面交互。我的观察是这样的:中国客户对工程时间的要求更为紧迫。海外客户,如果要投资一款芯片,会准备好几亿美元,一步步地推进,而且客户很多关注的是成熟市场;而中国有很多创业公司,可能在只有几百万美元的情况下就起步了,而且他们关注的是快速变化的市场,客户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他们对工具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所以总结来看,这是一个全球共生的市场,但相比之下,欧美更成熟,更稳定;中国市场快速迭代。他们对于每一家EDA公司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我们不仅需要提供最好的工程师来辅助客户项目平稳运转,还要尽可能地保证客户的项目成功。

未来增长有三大重点,3D IC、系统级客户有前期储备

胡春民:半导体市场起起伏伏,你认为未来三年到五年,全球EDA市场新的增长点何在?

凌琳:半导体技术本身迭代速度比较慢。过去,摩尔定律演进的规律是晶体管密度每18个月至24个月迭代一倍。EDA的发展,也需要基于需求来演进。

目前我们看到的产业热门有这样几点:

第一是大算力。由大模型训练及推理带来的GPU、TPU、NPU等不同类型处理器的需求增长。

第二是系统。芯片成本逐渐增长,芯片及系统的复杂度持续上升。但如果芯片的效能达不到系统的要求,系统的性能也会被拖垮。因此,以系统为目标的芯片流程设计EDA,将逐渐成为市场主导。当前全球范围内规模较大的EDA厂商的兼并也是在为这一趋势进行技术储备。

第三是Chiplet。原先SoC将所有的功能封装到一块小芯片里,但现在发现这样做成本太高了,而Chiplet小芯片加3D堆叠的方案,能够降低芯片的研发成本,这是符合投资回报率的方案。

胡春民:这几年3D IC的话题讨论度很高。想问西门子EDA在帮助这类前沿技术向前推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凌琳:这两年2.5D IC、3D IC的概念非常热。西门子EDA在这方面也有非常好的基础。芯片2.5D、3D的设计,不仅是芯片内部的堆叠,也涉及芯片之间的互连,是一个微系统的概念。我们的测试工具本身在业界是领先的,是所有的3D IC验证和测试的一个基础工具。同时,我们也具备印刷电路板系统设计的能力,因为我们的PCB印制电路板的软件在全球是领先的,我们也将3D IC列为长期投资的研发方向。有跟热分析相关的,也有跟应力相关的,我们把这些工具串成一个套件——Innovator3D IC Integrator,最终目的是为芯片设计工程师提供一个方便、易用的平台,帮助芯片设计工程师扩展能力,加速实现3D、2.5D甚至系统的设计。

胡春民:我们观察到现在的EDA企业正呈现出这样的发展趋势:过去以服务于集成电路企业为主,而现在拓展了很多系统级的客户。系统级客户,是否也是西门子EDA未来重要的增长点?

凌琳:你的眼光非常独到。经过2017年的兼并重组,西门子EDA成为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的一部分。这背后也映射出西门子高层对于业界发展的判断:越来越多的系统公司将会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占据更重要的主导权,即芯片必须基于系统的要求去设计和定制。只有这样,芯片才能在系统中实现良好的表现。

这一趋势对于西门子EDA来说是一大利好。因为我们背靠的是一个在系统、工业领域有着深厚背景的西门子公司。在这样的背景下,西门子EDA的投资研发方向和工具集的组合会变得更丰富、更全面。我们可以实现从芯片到印刷电路板的板级设计,再到机电系统、数字孪生的软硬件协同,提供全栈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用户就能在全栈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更快速地实现产品和系统的设计、验证、调优。此外,这样全链条的业务布局还将有利于售后服务的全面性。

面向中国市场秉持“长期主义”,将多层次多领域持续加码

胡春民:基于中国市场的特点,西门子EDA是如何布局的?

凌琳:无疑,中国的成熟工艺芯片的占比是在提升的。而在成熟制程领域,很多是工业级的产品,其迭代速度不会像手机等消费电子那样快。相反,工业类的一款产品可以用很久,所以我们会致力于夯实这一类产品的生态。比如,我们会做一些优化产品性能的库,或者优化的脚本,以使成熟制程的芯片性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另外,我们还发现有些系统公司,不知道该如何使芯片功能与整机的功能做整合。例如,我们看到国内有很多新能源汽车,车上设计了很多智能化、数字化的功能。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来说,车上的芯片,ECU、MCU等处理器的串联该如何实现,这就是一个新的课题。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我们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新工具的整合。

比如,我们的一个工具集能够连接芯片子系统,可以作为整车系统数字孪生的设计和验证的平台,同时这个平台也可以分模块,例如将供电模块、刹车模块、雨刮器、娱乐模块分离,实现并行开发。这样的好处在于,车厂能够通过这一工具将其关注的许多问题具象化呈现,甚至还能将很多工作前置。比如,在这个平台上,车企可以看到他们选型的芯片在车载系统中性能可以优化到什么程度;同时,硬件还没有做出来的时候,软件就已经可以开始研发了。这样一来,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就可以并行工作,从而缩短项目周期。

图片

西门子EDA Veloce系列硬件仿真器

胡春民:未来三年到五年,西门子EDA在中国的布局有何打算?

凌琳:西门子EDA的前身Mentor Graphics,于1989年进入中国市场,是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EDA公司,也陪伴着这个市场一路发展。当时我们没有芯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主营市场还在印刷电路板。中国的科技发展非常迅速,半导体需求量也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飞速增长。像上海张江这样的区域也形成了非常完整的半导体供应链体系。

西门子EDA秉持的是长期主义。“在中国为中国”,这样的话讲得很多了。我想说的是,我们要保持对整个行业的上下游客户,甚至同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始终坚持,要把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以合适的方式带到中国来,并与中国的新兴应用对接。

仅仅靠模仿就能成功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中国在很多领域都扮演着全球引领的角色。这需要非常多的技术储备。更何况,集成电路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业,只靠单一的知识体系无法存活。比如我们的工程师,既要具备多物理场的知识,还要具备软件和光学的知识。

胡春民:未来三年到五年,西门子EDA会在中国哪些领域重点布局和加码?

凌琳:第一个肯定还是要推动集成电路半导体行业,摩尔定律先进的技术还是会往前演进,所以这一方面我们要把客户和技术夯实做好。

第二个是积极对接新兴领域。近两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产业伙伴在拥抱RISC-V。我们也认为,要大力支持开源开放的生态。

第三是加强人才的培养。过去几十年,我们跟全国180多所高校共建实验室,提供先进的EDA软件,一同强化国内的半导体人才资源,直到现在我们仍会定期向学生授课。

图片

西门子EDA参加行业内展会

胡春民:西门子EDA在帮助中国企业出海方面,有哪些经验?

凌琳:我们的很多客户尤其是芯片公司,他们的芯片产品是面向全球的。欧洲是个相对小众而封闭的市场,有的技术公司只有十几个人,会花费几十年的时间开发一个IP。我们会借助西门子公司的大平台,鼓励更多客户参加更大规模的国际展会。诸如美国的CES展、德国的汉诺威展等,鼓励这些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开拓海外市场。

不同规模EDA企业发展思路不一,宏观调控具有必要性

胡春民:作为一位在产业内深耕了几十年的从业者,你对于产业的发展有何感悟?

凌琳:过去二十几年参与到这个行业的人,其实都是历史的既得利益者,我们赶上了中国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红利期。工程类的软件要做好,一定得做成一个平台工具。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实现设计公司、产品公司、代工厂的协同。过去的30年,知识资产的增长速度很快。但要在EDA行业持续做好并不容易。对于大公司而言,厂商需要有相当体量且有影响力的产品;而对于小公司,则需要集中力量形成合力。

胡春民: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你对行业主管部门有何建议?

凌琳:我认为,政府在行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国家层面我们有大基金,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在投入。

对于集成电路行业而言,自上而下的宏观调控非常必要。今年中国政府有提到行业内卷问题。这几年,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这种情况下,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引导企业合并或者不必要的资金退出。

另外,因为集成电路是一个高投入属性的行业,一家晶圆厂,需要投入几百亿元,硬件设施需要几百亿元,再加上软件的部分,所需的资金就更多了。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该领域的投入需要更加精准。例如,在决策之前,也可以采用类似咨询会议一样的方式,向行业专家征集意见。

最后,希望决策部门尊重市场。在把控关键的情况下适当给市场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反而可能会使产业发展更具增长活力。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评论
暂无用户评论
icon
最新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