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CEO黄仁勋CNN警告“创意荒”:哪些人最先被AI淘汰?

来源:AI深度研究员发布时间:2025-07-15 10:43
黄仁勋
AI
生成海报
黄仁勋
NVIDIA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不是模型、不是芯片,也不是封锁,黄仁勋最担心的是,AI时代我们人类是否还“有想法”。

2025 年 7 月 13 日,一场专访意外成为“访华前夜”的前奏。

在 CNN《Fareed Zakaria GPS》的独家专访中,英伟达 CEO 黄仁勋,面对全球观众,抛出了一句冷静却刺耳的判断:

如果世界没有了新创意,那么(AI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就会转化为失业。

不是模型、不是芯片,也不是封锁——他最担心的,AI时代我们人类是否还“有想法”。

就在这句话说出的后,他即将踏上访华行程——据 Reuters 报道,黄仁勋将于 7 月 16 日在北京出席媒体会。

这是他年内第二次来华,也是在英伟达历史性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后首次公开露面。

而这场对话,比任何财报数字都更具穿透力。 他谈到了 AI 失业、提问能力、美国技术栈与中国开发者的关系,甚至直言:“未来计算机的编程语言是英语,或者您选择的任何其他自然语言。”

这是AI 工业化加速期,也是“认知淘汰赛”的开场时刻。

对开发者、创业者、打工人来说,一个真实而残酷的问题浮现出来:

谁将最先被 AI 淘汰?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想法太少。

本文将通过「纪实 × 拆解 × 洞察」的方式,梳理这场专访的核心内容,理解一个超级 CEO 对未来的真实判断。

    读完,你将获得一个审视自身'创意能力'的参照框架,也能看清英伟达与中国 AI生态互动的深层逻辑。

    第一节|谁会被淘汰?黄仁勋警告“创意荒”

    在这场CNN 对话中,黄仁勋并没有重复那些听腻了的AI热词。他只用一句话,就把人类未来的焦点打了出来:

    “如果世界没有了新创意,生产率提升就会直接变成失业。”

    主持人 Fareed Zakaria 当时问的是 AI 会不会带来大规模白领失业,尤其是像会计、法律、咨询这些按流程做事的岗位。

    但黄仁勋没有直接回答“谁会丢饭碗”,他反问的是:“这个世界还有没有人有新想法?”

    这句话的分量比“AI 夺走多少岗位”更重。因为他说的不是职位消失,而是创意消失。

    核心不是失业,而是思路枯竭

    黄仁勋给出的逻辑很简单:

    • 如果社会还有大量新的点子——比如更快的物流系统、更聪明的健康诊断、更高效的药物发现——
    • 那么AI的到来就会帮我们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工作也会更多、更丰富;
    • 但如果大家只是不断重复旧任务、抄别人路径、等系统喂答案,那么AI只需要几秒钟,就能把这些流程做完。

    不是 AI 要不要取代你,而是你有没有东西值得它来帮你做。

    黄仁勋没有列出一张"危险职业清单",但他给出了一个"被淘汰者画像":

    • 只会执行、不会设计任务的人;
    • 不去思考目的,只等系统输出结果的人;
    • 一切工作都靠"问别人"而不是"问自己"的人。

    反过来,他说:"AI 是技术的均衡器,它提升了那些不懂技术的普通人——前提是你有事让它帮你做。"

     AI 不是“工具升级”,而是开始测试你有没有独立方向感。

    在今天,AI 已经可以快速写文案、编代码、做图表、列计划……它最不缺的是把事做出来的能力。

    真正的分水岭已经不在“你会不会用”,而在你能不能告诉它你想做什么、为什么要做、什么样才算做好。

    这不是能力差,而是有没有想法的问题。

    换句话说:"AI 不会裁掉你,AI 只是加快了'没主意的人'被换下场的速度。"

    这就是"创意荒"的真实含义。

    它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变得很有创意,而是说——你有没有办法,让 AI 为你所用,而不是被动等着被替代。

    第二节|黄仁勋访华:输出技术观,不只是带芯片

    2025 年 7 月 16 日,黄仁勋即将在北京举办媒体见面会。

    这是他年内第二次踏足中国,也是在英伟达登顶全球市值第一之后,第一次以“访华者”身份出现。

    外界普遍关注他是否会宣布“为中国市场定制的 AI 芯片”,但从他在 CNN 专访中的表态来看,比芯片更重要的,是他想传递一种技术观念:

    我们希望美国技术栈成为全球标准。

    ( We want the American tech stack to be the global standard)。

    用"开发者视角"重新定义AI游戏

    在 CNN 访谈里,主持人直接抛出敏感问题:

    美国现在对中国的AI芯片设置了越来越多出口限制,你说这策略是‘适得其反’,什么意思?

    黄仁勋并没有回避,他说:剥夺某人的技术,不是目标,只是一种手段。而且这种做法,并不会帮我们达成真正的目标。

    那真正的目标是什么?

    他给出的答案:

    • 美国应该成为 AI 技术的领导者;
    • 像美元是全球通用货币一样,美国的技术体系也应成为全球共识的“通用语法”;
    • 而这要靠的不是限制别人,而是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开发者。

    他提到一个极少被西方 CEO 正面承认的事实:世界上 50% 的 AI 开发者,在中国。

    这不是政治正确的表态,而是产业现实。

    英伟达要的不是简单的“出货”或“护城河”,而是一个更深层的战略:

    → 让全球开发者都在美国的 AI 技术平台上构建内容、创造价值。

    → 让“技术语言的标准”,优先在美国这套架构上运行。

    超越技术的"平台外交"

    从 CUDA、GPU 到 AI 框架,英伟达想建立的是一套全球统一的技术底座,而中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逻辑是——

    • 如果中国开发者都在用美国的开发工具、依赖英伟达的计算生态,那无论模型在哪训练、在哪部署,最终底层依赖仍然回到美国标准;
    • 这比禁售更长期,也更有效。

    正如他所说:

    “我们希望世界上最优秀的 AI 系统,能在美国的技术平台上运行得最好。”

    他来中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住技术栈影响力最关键的一环。因为今天的 AI,不再是一场硬件之战,而是一场'谁来定义下一代基础设施'的比拼。

    而中国,正是这场竞争中最重要的开发者聚集地、落地场景测试场,以及产业反馈最快速的市场。

    小结

    黄仁勋的这场访华,与其说是单纯的市场行为或象征姿态,更多的是一次典型的'技术观输出'。

    他说:

    我想让AI跑在最好的技术平台上。

    不是强迫别人接受,而是让别人愿意依赖。

    在中美技术关系变得复杂的当下,这是少数仍在搭桥而非拆桥的 CEO 之一。

    而他所搭的这座桥,通向的不是哪家厂商,而是一群还在夜里调模型、白天改代码的开发者。

    第三节| AI时代的硬通货:你会提问吗?

    在这场专访的中段,黄仁勋被问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现在有很多研究指出,使用 AI 太多的人,反而会变‘懒’——他们动脑变少了,做事越来越依赖系统,你怎么看?”

    黄仁勋没有直接否定研究结论,但他换了一个角度回答:

    “我每天都在用 AI。我不觉得我的思维能力变差,反而更强了。 因为我不是让它替我思考,而是让它教我我不知道的东西。”

    他说,真正的关键不是你用了 AI,而是你怎么和它打交道。

    他提到了一个被严重低估的能力:提问的能力。

    当你和 AI 互动时,不是随便丢一句话。你会问它问题,然后继续追问,像医生开第二轮、第三轮化验单一样。

    你甚至会把一个 AI 的回答交给另一个 AI,让它来指出错误,然后再回去问第一个 AI:‘你确定这是你能给出的最好答案吗?’

    听上去像是“在为难 AI”,但其实他说的是一种未来工作习惯的转变:不是输入一个问题,等一个答案,而是通过连续提问,不断把问题问深、问清、问出道理来。

    他还讲了一个细节:CEO最重要的工作,其实就是问问题。

    ——“我 90% 的工作,其实都是在提问。我的很多指令和判断,其实都藏在一个个问题里。”

    这句话看起来轻描淡写,但其实是这场对话中最有力量的一句。

    AI 时代真正被拉开的差距,不在技术,不在学历,而在一个人是否具备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会提问”比“会操作”更重要?

    因为今天的 AI 工具,已经不缺执行力——你说“写个会议纪要”“画个流程图”“列一个招聘启事”,它就能快速完成。

    但它不擅长的,是分辨哪种做法更适合你,哪种目标更优,哪种表达更打动人。

    也就是说,AI 很强,但它不知道该做哪一件事。

    所以,如果你自己也不知道你在找什么答案、解决什么问题,那 AI 帮不上你。这时候,提问能力就成了连接你和 AI 之间的桥梁。

    过去,一个人聪不聪明,往往看他会不会答题。

    现在,一个人有没有能力,反而要看他能不能把题目问对、问透。

    比如——

    • 不是问:这项目能不能做,而是问:做了它,我们能不能降低 30% 的人工投入?
    • 不是问:“这内容写得怎么样”,而是问:“有没有另一种角度,更能打动对方的情绪?”

    AI 可以给你答案,但真正高级的问题,只能靠你自己问出来。

    在这里,黄仁勋说得很明确:与 AI 的互动,本质上是一个'问答过程'。你问得越深,AI 回答得越准。

    这意味着, “提问”已经成为未来工作的核心能力。

    第四节|编程不靠代码:未来语言是英语

    第三节我们学会提问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你要怎么让 AI 把它做出来?

    很多人以为,AI 是程序员的事情。但黄仁勋在访谈中说了一句出人意料的话:

    未来的编程语言,是英语。或者是你选择的任何自然语言。

    换句话说——

    你不需要懂代码,才有资格用 AI 做事;

    你只需要把事情说清楚,就能把 AI 调动起来。

    一个真实场景:英伟达已经在内部“全员用 AI”。

    在 CNN 的镜头下,黄仁勋淡淡地说出一句话,但信息量极大:我鼓励所有员工使用 AI,甚至到了强制的程度。

    不是鼓励工程师试用、不是内部开小灶,而是整个英伟达,从软件工程师到芯片设计师,所有人都必须把 AI 融入到工作流程中。

    他这样说:

    “我们 100% 的软件工程师,100% 的芯片设计师,都已经在用 AI。”

    这不是概念上的“赋能”,而是公司制度层面的“基本动作”。

    • 想写代码?先问 AI;
    • 要查设计规范?问 AI;
    • 方案做完第一版?扔给 AI 优化;

    所有员工都必须先让 AI 给出参考、结构、验证和替代方案,然后才往下推进。这不是用不用 AI的问题,而是如果你不熟练用 AI,你在这个岗位上就没法推进工作。

    为什么“会用 AI”,不是程序员的特权?

    因为今天的 AI,已经能听懂人话了。

    你不需要写复杂的函数,只要你能准确描述目标、约束条件、期望结果,AI 就能自动生成代码、改图纸、查漏洞、写文案。

    这背后变化的,不是技术,而是人与技术的连接方式:

    • 从“代码翻译器”,变成“协作伙伴”;
    • 从“操作系统”,变成“对话接口”。

    这也意味着:你的思路越清晰,AI越有用;你越会描述,它越能替你落地。

    英伟达的这些真实做法说明了一个趋势:未来职场中'技术岗'和'非技术岗'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

    • 懂产品的人,只要能把需求说清楚,就能通过 AI 快速生成 demo;
    • 做销售的人,只要能列出客户关注点,AI 就能自动写出定制方案;
    • 做内容的人,不需要写 prompt 教程,只要表达到位,就能生成结构化内容。

    AI 正在变成每个人的“第二大脑”,而你要做的,就是掌握如何调动它。

    因为未来的计算机语言,就是你说的话。

    第五节|AI开始“动手”:从视频到现实抓杯子

    AI 给人的印象是只会说话、写字、画图,是一个“屏幕里的工具”。

    但黄仁勋在 CNN 专访中,提到了一件看起来很小、但本质很大的事:

    如果你能生成一个人拿起杯子的视频,

    那你也就能生成一个机器人拿起杯子的动作。

    这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一种技术判断:

    → AI 不只会“生成内容”,

    → 它正在开始“执行动作”。

    全新的模型能力:从语言到动作的闭环。

    今天你可以对 AI 说:“帮我写一封道歉信”、“生成一个办公室的3D图像”、“给我一段视频:一个人拿起杯子”。

    接下来呢?

    如果你能生成视频,说明 AI 能理解空间、动作和时序关系。 那么,它也就能把这个动作“交给机器人”去实际执行。

    这就是黄仁勋讲的:“AI 正在进入物理世界。”

    换句话说: 以前,AI 是“能说”,不能“动”; 现在,它开始“说出来的事,自己也能做”。

    他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种可能性的艺术。你能描述动作,就能生成动作。

    这不是设想,而是进展中的现实。谷歌发布的 Veo 3,就已经可以根据文字描述,生成非常逼真的“人类动作视频”。

    你说:“一个人在厨房拿起一个透明的水杯”,Veo 会还原出手的角度、水的波动、灯光的反射。

    这类模型理解的不只是画面,而是动作背后的规律。

    而这种能力,一旦和机器人结合,下一步就不是“生成视频”,而是“控制机械臂”。

    AI 的“下一跳”——从信息世界,走进真实世界。

    他说:如果 AI 能看懂图像、听懂语言,那它就能懂蛋白质,懂化学,懂操作。我们可以教 AI 不只是名词,还要教它这些词汇的意义和交互方式。

    这意味着,AI 不只是个助手,而是正在成为一名初级研究员、技术员,甚至一名工程合作者。

    应用远比我们想象得近。

    • 在医疗实验室,AI 能控制仪器完成细胞扫描;
    • 在工厂,AI 驱动的机器人开始完成精密拧螺丝;
    • 在物流仓库,AI 不只是调度路线,而是亲自“走进货架”执行抓取任务。

    这不再是理解问题,而是执行问题。

    从输入一句话 → 生成动作步骤 → 指挥机器执行, 整个链路已经基本可用,只差几个工业接口和大量场景训练。

    小结

    黄仁勋说:

    “今天,这项技术已经存在,也已经在工作。三到五年内,你会看到大量这样的机器人走入现实。”

    AI 不再只是“生成工具”,而是正在变成“现实的合作者”。

    它正在从屏幕上跳下来,拿起杯子,打开门,接手真实世界里的重复动作。

    而这正是黄仁勋所说的——AI 的下一阶段,是 “物理智能”:它不再只是给你建议,而是开始替你完成任务。

    结语|谁会被淘汰?不是 AI

    黄仁勋这次专访既没有抛出技术数据,也没有展示产品蓝图。 他说的每句话,其实都在划出一个清晰的界线:

    有想法的人,用 AI 做事;

    没想法的人,被 AI 淘汰。

    他避开了具体的职业建议,而是重点谈了三个问题:

    • 想清楚你要干什么:AI 不判断方向,它只是放大你已有的目标;
    • 学会把问题问对:真正拉开差距的,是提问的质量;
    • 现在就开始用:不管你是工程师、设计师、销售还是学生,AI 已经在等你给它任务。

    “AI 是技术的均衡器。”

    “它不会拉开差距,但它会暴露谁从不思考。”

    这是黄仁勋给出的回答,也是留给我们每个人的思考:别等行业变了、岗位没了、淘汰发生了,还在问怎么学 AI。

    它不是你掌握了什么,而是你有没有在用它——参与未来的建设。

    现在,就是起点。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评论
    暂无用户评论
    icon
    最新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