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冬,山城重庆。
昨日,英特尔在重庆举办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大会,正值其进入中国市场四十周年。这一时间节点耐人寻味。在全球AI浪潮加速、算力需求多元化、中国本土芯片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背景下,传统跨国技术企业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对英特尔而言,此次大会不仅是技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关键的战略表态:面对日益复杂的产业环境,正试图通过调整组织架构与技术路线、深化本地合作,探索一条与中国创新体系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如何真正融入中国创新体系?”成为这家跨国巨头必须回答的问题。答案,始于最高层的战略定调。
第一次也是历史首次听到英特尔首席执行官用中文直接面向中国客户致辞,足以体现英特尔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
陈立武表示,今年恰逢英特尔进入中国市场40年,实现这个重要里程碑,离不开和英特尔一路相伴的产业伙伴,是大家的远见卓识及敏捷创新,共同建立了集思广益的产业生态。在AI浪潮中,英特尔将持续加强与各位伙伴合作,从客户端、数据中心到边缘计算,共同把握新机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英特尔正在全力打造一个更强大、更聚焦、更具执行力的英特尔。陈立武说:“我的任务很明确,确保英特尔的产品,能解决最关键的挑战,助力大家在市场上赢得先机。”
用中文向中国客户直接对话,不仅是语言的转变,更是一种姿态的宣告:中国市场不再只是“重要的一环”,而是驱动未来创新的核心引擎之一。陈立武的发言,是一次来自全球总部的战略锚定。他明确了英特尔未来的方向:聚焦AI、强化执行力、深化生态合作。而当这一全球战略真正落地中国,它需要一位深谙本土脉搏的“摆渡人”。这个人,正是刚刚履新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的王稚聪,这也是英特尔历史上首位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区董事长。
新任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王稚聪以新身份作为嘉宾出席大会。和大家一起回顾了从1985年英特尔进中国开始,到今年40年历程,强调了英特尔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和科技发展,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王稚聪提到:40年来,英特尔见证了中国无论是PC还是数据中心都形成了万亿级的市场,也在中国发展了超过15000家的合作伙伴。经过40年的发展,英特尔在中国形成了庞大的业务网络:在北京的研究院,以上海为中心的研究中心,以成都为中心的制造业中心,以深圳为核心的技术支撑体系。英特尔中国的业务遍及全国,英特尔中国也很高兴地看到这几年有很多客户成长起来,成为全世界的科技赛道的引领者,业务也从中国走向了全球,让英特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除了业务技术合作,英特尔也在中国践行“科技向善”。英特尔曾把AI技术用于长城的保护和修缮,也利用AI技术帮助保护长江江豚。这些“小”项目都践行了一个伟大的科技公司的思考:将好的技术惠及到人类的进步,惠及到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保护。
谈到英特尔中国的未来,王稚聪将英特尔的理念与本次英特尔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大会的举办城市重庆进行了结合。
重庆整个城市的规划,建筑设计是一个极致的“空间大师”。王稚聪展示了“网红打卡地”李子坝的轻轨穿楼而过的照片。对比来看,与英特尔的18A工艺剖面图极其相似。一个小芯片就像一座微缩城市,同样以极致方式利用空间。芯片规划师就像非常复杂的城市构建师,无论是构建庞大的现代化城市,还是微观芯片,都展现出高超的技艺。二者有很多共通之处。
王稚聪还形象地把火锅的特点与英特尔半导体的发展进行了类比。重庆老火锅有“九宫格”,点餐方式有两种,要么点套餐,要么随心点菜,这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趋势芯粒(chiplet)非常相似。过去英特尔以设计大型、复杂的单芯片为主,如今正转向基于芯粒的设计,从Meteor Lake开始,到即将推出的Panther Lake和Clearwater Forest都是如此,也就是将芯片拆解成更小的功能单元,就是芯粒,再在单一封装内进行集成。每个单一功能的IP,不管是CPU、GPU、NPU还是I/O,都可以类比成火锅里的“一道菜”。我们会继续提供通用型“套餐”产品,也会为中国客户提供“点菜式”选择,共同讨论定制化设计。随着技术突破,我们的业务模式也将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未来客户点单时,英特尔可以设计定制生产。这将是未来英特尔技术和业务模式演进的两个重要方向。
王稚聪以三十年亲历者的身份,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从奔腾时代到AI浪潮,从PC普及到芯片如城。他的讲述,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隐喻,技术的本质,是在有限空间里创造无限可能。
具体落地中国执行策略,英特尔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郭威走上台前,他分享了英特尔的“变与不变”。从这些变与不变,展示英特尔未来如何更好地服务客户、服务伙伴、服务市场。
首先是组织方面。英特尔的组织一直在调整优化。
其次是战略方面。英特尔的战略进一步明确,其中有四个关键。第一,优化资源配置,让公司有足够资源投入到最需要、最值得的战略方向;第二,英特尔的核心是能为客户提供从硬件到软件再到系统的完整平台,未来英特尔会联合软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等完善平台,做好支持服务,服务好客户;第三,坚持代工战略,“设计 + 制造+ 生产” 的全链条模式,帮助客户生产新品;第四,聚焦AI 发展,从数据中心到边缘端,从AIGC到行业应用,从训练到推理,英特尔会持续完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是技术方面。英特尔希望持续提供好的技术和产品,解决客户最关键的挑战,这是给客户提供的核心价值观。明年英特尔会推出基于18A工艺,同时也会推出基于18A制程的更多产品。覆盖PC、边缘端到服务器等领域,给客户更稳定、长期且可预测的规划,让客户能基于此设计产品,同时结合客户需求提供更贴合的产品;此外,在工艺上英特尔从18A到14A会有具体的推进机制。
最后是市场方面。英特尔坚持深圳中国市场,一方面服务好现有核心市场的客户,在PC、边缘计算、服务器这些持续演进的业务领域,做好服务并挖掘新的增长机会;另一方面持续拓展和投入新市场,比如机器人(包括消费级和商业应用)、AI 行业终端等。
郭威表示,关于英特尔在中国市场的“变”与“不变”,会始终坚持推动四大发展方向:即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全球化。
郭威梳理了组织、战略、技术和市场的四大维度,勾勒出英特尔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但他也清楚,这些“变与不变”的背后,需要一个更清晰的方向指引,尤其是当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创新的关键支点。
从陈立武以中文发出的全球承诺,再到王稚聪以三十年亲历者身份开启的新篇,再到郭威对“变与不变”的系统拆解,顶层共识已然形成,接下来,是行动。
在清晰的战略指引下,英特尔在中国的业务体系正经历深刻重构,呈现出三大关键转变。
变化一:新。
英特尔副总裁兼中国区软件工程和客户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高嵩分享了,英特尔在端侧产品上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未来、新范式、新思路、新机遇以及新合作。
新技术方面,英特尔18A制程将带领半导体产业进入埃米时代。当前,英特尔发布了代号为Panther Lake的下一代AI PC平台。这是首款基于最新Intel 18A制程工艺的客户端SoC,高嵩透露,Panther Lake已经在英特尔最新的晶圆厂投入量产。
新产品方面,Panther Lake是工艺与架构智慧的集大成者。Panther Lake是英特尔AI PC平台的第三代旗舰产品,它融合了英特尔酷睿 Ultra 200V系列(Lunar Lake平台)的高能效,与200H系列(Arrow Lake)的高性能和扩展能力,在核心性能、图形性能、能效和AI体验各方面都实现了新的飞跃。同时,下一代AI PC平台也已在研发中,高嵩表示,明年1月的CES,英特尔将正式发布Panther Lake。
新未来方面,涵盖英特尔在端侧新范式、新思路和新机遇的思考。在范式上,高嵩表示,从英特尔率先提出AI PC概念至今不到两年,AI PC的发展正从“AI增强型PC”(通过在传统应用中加载AI插件实现能力升级)向“AI原生PC”演进。英特尔从硬件、软件、大模型、生态合作等方面将AI PC的能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在思路上,英特尔审视市场也出现新视角。以游戏为例,从过去一味追求性能,将游戏体验定义为跑分与帧率,到现在更全面地看待游戏体验,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也重视智能、清凉、安静等曾被忽略的维度,英特尔正新思路推出“AI高静游戏本”,带给用户更全能的游戏新体验。英特尔在酷睿Ultra处理器上推出了XeSS超采样技术,将AI引入图形渲染,能将1080p画面提升至4K级别,画质媲美原生渲染。酷睿Ultra 200系列处理器中,XeSS 2.0进一步优化了超采样技术,并引入帧生成和低延迟技术,让游戏体验更强、更顺、更跟手。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00款游戏支持XeSS技术。即将上市的Panther Lake平台增加了多帧生成技术,从每次插入一帧到连续插入两到三帧,进一步推高帧率,让游戏更流畅。
在机遇上,智能边缘业务对于英特尔来说是新机遇。当前生成式AI在边缘大规模部署;丰富的多模态数据亟待处理;AI与控制高度融合;行业智能体助手涌现。英特尔与客户深化AI方案合作,抓住垂直行业机遇。
高嵩谈道,英特尔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协作,从而产生强大合力。过去几年,通过英特尔验证、OEM/ODM验证,IHV开放实验室服务和英特尔生态链群英会完成元件导入,已完成导入的元件数从1000个增长到1600个,本土元件满足率提高到100%,来自手机供应链的元件占比提升到40%。
英特尔做这些创新,并非单打独斗,而是始终与合作伙伴一起创新。
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首席市场官王传东回顾了联想与英特尔在中国的合作历程,包括联想汉卡、第一台奔腾电脑、实验室建设、奥运会支持等,联想已与英特尔战略合作40年。
目前,联想和英特尔正一起打造Aura系列创新AI PC,内置天气个人超级智能体,具备本地异构AI算力,内嵌个人知识库,连接开放的AI应用生态,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未来,联想将与英特尔一起合作,从AI终端创新、构建第三方生态、个人智能体与软件优化、联合市场推广等方面共同打造个人AI典范,加速个人AI产业生态繁荣,让AI普惠每一个人。
惠普全球消费产品事业部中国创新中心总经理梁海杰表示,惠普将与英特尔一起,共建AI PC未来的新范式。目前,惠普的“惠小微”智能助手,从语音助手演进为智慧伙伴,依托英特尔AI架构,其端侧AI用户月活同比增长达246%,月使用率达57%。惠小微6.0基于“统一入口”设计理念,结合英特尔的OpenVINO推理框架和阿里的通义千问端侧模型,实现了自然流畅的AI体验。
腾讯游戏三角洲行动HD端技术负责人施旸表示,在三角洲初期就与英特尔合作了显卡驱动的优化,让用户能够第一时间畅玩三角洲。他表示,作为开发者能够深切的体会到XeSS超采样技术对于游戏性能的提升十分明显。
华硕电脑中国区开放平台总经理、重庆公司董事长俞元麟表示,华硕和英特尔合作已经30多年,从个人计算的黄金时代到无处不在的AI,华硕和英特尔已经不仅仅是合作伙伴关系,更是共同推动产业创新的存在。华硕ROG已经由单一的主板产品线发展成覆盖全场景的最完整的一个领域生态。从电竞的游戏体系,主板、显卡、显示器再到周边的配件,华硕致力于为每一位游戏玩家打造最顶级、最畅快的产品。华硕AI远远不只限于个人设备,当前华硕的AI方案覆盖:AI PC、 AIOT、AIServer等领域。同时,华硕还是电影《流浪地球3》官方拍摄合作伙伴,其中很多电影设计工作,用AI技术帮助生成,都是使用ROG产品完成。
视源股份首席产品官邓毅刚分享了AI 重构未来教育,视源股份携手英特尔重构未来教育。从云端到端侧,教学终端 AI 算力加强;从效率到效果,教学应用生产力的持续提升,从解惑到唤醒,让 A1 激发每一位师生的创造力。
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总经理向阳分享了,AI智慧观赛新科技,在AI PC上超高清4K观赛,AI-SR超分辨率,智能插帧、采用英特尔酷睿Ultra AI PC独享权益,打造沉浸观赛体验,打造看赛搭子,实现语音和意图识别功能。
变化二:算。
英特尔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陈葆立分享了,英特尔在数据中心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机遇。面对全球AI大模型每月超一千万亿Token的算力吞吐需求,以及未来五年预计增长3.5倍的电力消耗挑战 ,英特尔至强6处理器在多维工作负载下的性能表现优异。陈葆立列举数据指出,在通用计算与数据库领域,企业级广泛使用的32核至强6处理器相比上一代产品,在多数通用业务中性能提升超过20%;在对高内存带宽要求严苛的数据库场景中,性能提升幅度达到35%。针对AI推理与异构计算,至强6通过引入AMX加速引擎,显著优化了矩阵运算效率。实测数据显示,在基于HNSWLib的近似近邻搜索场景中,利用AMX内置加速引擎,其端到端性能相比传统AVX-512指令集提升超过72%。此外,为满足科学计算及基因测序等高带宽需求,至强6率先支持MRDIMM内存介质,有效提升了全球环境模式的预报精度。在存储与I/O性能方面,至强6单路最高支持136条PCIe 5.0通道,双路系统可承载32块以上PCIe Gen5固态盘。结合英特尔QAT与DSA引擎,以及SPDK软件优化,系统在频繁读写场景下的IOPS提升70%以上,同时将延迟降低50%。而在数据安全方面,英特尔通过TDX技术实现了云端数据“可用不可见”,助力AI服务器达到99.999%的高可用性标准。
英特尔数据中心业务占据中国市场80%多的市场份额,除了自身技术硬,我们也看到在算力方面丰富的生态伙伴。
火山引擎云基础产品经理负责人李越渊表示,在完整的AI业务中,CPU和GPU在实现端到端的整体能力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训练数据预处理到向量检索,以及Agent底座,都需要GPU算力的参与。火山引擎ECS高度协同 CPU/GPU为高速增长的AI负载提供强大支撑,不断提升用户数据处理效率和弹性,提供高并发/极速响应的底层基础设施,从而精准匹配AI业务对算力的需求。第四代ECS实例家族搭载英特尔至强6性能核处理器,为通算、AI应用提供稳定高性能算力。依托资源共池,弹性预约实例,资源使用成本下降83%。
中兴通讯副总裁、算力产品总经理张振表示,英特尔至强6 处理器率先兼容 MRDIMM 技术,可以实现更显著的带宽优势,在高内存敏感性工作上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性能支持,比如气象预报、数值仿真等。此外,英特尔在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上做了许多工作,希望能够达成高可靠、高可用、高可调的目标。无论是硬件层面、错误矫正、故障预测以及隔离机制,都是英特尔和许多中国服务器厂商合作的方向。作为中国服务器厂商中的代表企业,中兴通讯锚定“连接+算力”战略主航道,加速AI基础设施建设。在AI计算能力上,始终坚持全栈开放,构建了以硬件到软件,从平台到应用的完整的体系化能力。
超聚变算力领域与拓展部总裁唐启明表示,算力产业发展加速驱动AI走向Tokens懂行,实现价值变现。而AI Infra承载从Flops到Tokens的转化是Al价值变现的基石。超聚变联合Intel打造AI Infra底座,软硬调优效率翻倍。而超聚变发布的聚智A-in-One正在持续进化,加快Tokens到Values落地。
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数据事业部总经理程励之表示,算力需求正带来集群规模增长,2030年最大模型计算需求将达到1029 FLOPS,单模型参数需求已达到万亿级,GPU高性能互联网络带宽与延迟将>1000Tbps/μs级。超节点作为新一代 AI 基础设施的最优选择,这个产品形态现在已成为业内共识。但当前超节点面临设计困难、制造困难、部署&运维困难等挑战。华勤作为一家系统厂商,对于超节点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并在全栈能力、技术储备和先进制造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立讯集团资深副总裁、智算产业CEO黄威表示,立讯于4年前布局服务器业务,与集团 AI 战略紧密绑定,仅用 4 年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发展稳健务实。期间搭建完整技术与生态架构,发布Shanghai cube万卡超节点集群等相关产品,单机柜128卡高密液冷,且所有服务器集群均应用英特尔方案。未来,立讯精密将采用内增外延的发展路线,推动业务高速增长,实现从硬件制造销售向计算中心及算力网络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型。
变化三:造。
全球对先进制程与成熟节点芯片的需求持续攀升,一个安全、可靠、多元化的制造体系变得至关重要。
当前,英特尔正在紧锣密鼓地量产Intel 18A制程工艺的Panther Lake。18A也就是18埃米。半导体产业正在进入埃米时代。其中,埃米时代的两大核心技术是RibbonFET全环绕栅极晶体管技术和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英特尔是首家将这两项技术融合并实现量产的芯片厂商。
据介绍,半导体器件的功能通过晶体管的开关控制来实现。晶体管越小,电流控制就越困难。面对这个微观世界的挑战,英特尔创新地引入了RibbonFET技术。将晶体管中的电流通道制成纳米级的“薄片”,然后用“栅极”从四面包裹。通过给栅极施加电压来控制电流开关,开关越快,晶体管工作得就越快。Intel 18A的另一项核心技术是PowerVia。在千百万倍放大的显微镜下,去看芯片的内部就像一块“千层饼”。晶体管层的上面,还有很多电路层, 包括供电电路和信号电路。随着晶体管密度提高,芯片内部的电路层(包括供电和信号电路)也越来越拥挤,给布线和供电带来挑战。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将供电电路搬到晶体管层的背面,专门负责供电,而正面只部署信号电路。这样可谓是一举两得:一方面,精简了电路设计与实现,减少了对信号的干扰,提供了更大布线空间;另一方面,降低电压损耗,提高整体性能。英特尔将这两项先进技术在一个工艺节点中实现并量产,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成就,真正将我们带入了全新的埃米时代。任何半导体技术的先进性,最终都要通过芯片的性能、能效和成本优势来体现。在半导体制造工艺里,要让芯片发挥更好的性能,支持更高的频率,也意味着更高的功耗。
与上一代制程相比,有了RibbonFET和PowerVia技术加持,Intel 18A在相同功耗下性能提升超过15%,在相同性能下功耗降低25%以上。晶体管密度提升了30%。在更小面积上集成更多晶体管,也为更好的成本优势创造了条件。基于RibbonFET和PowerVia,Intel 18A制程将成为英特尔未来三代PC和数据中心产品的基石,同时英特尔已经开始研发更先进的Intel 14A。
在英特尔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大会的“技术及应用成果展” 上,智能计算领域的最新进化与实践成果全面亮相。12000平米的沉浸式科技空间内,14 大场景体验区集中呈现了超 1000 项产业生态合作成果,覆盖个人计算、端侧应用、数据中心三大核心领域:AI PC 方面,英特尔正与合作伙伴共创新形态,打造融合模型与数据的 AI 原生 PC,开发 AI 智能体应用,革新个人计算体验;边缘计算领域,垂直客户基于英特尔平台大规模部署生成式 AI,覆盖具身智能、智慧教育、零售、医疗、城市、工业等场景,开拓端侧新可能;数据中心端,从至强处理器到智能网卡的丰富产品组合,助力合作伙伴从容应对通用计算、AI 计算、数值仿真计算及存储等多样化算力需求。
在英特尔技术创新与生态主题论坛的最后,王稚聪以一句铿锵的重庆话“雄起”,道出了英特尔面对未来的全部态度与誓言。
摩尔定律或许放缓,但创新的节奏在中国从未减速。四十载同行,英特尔带来的不仅是芯片,更是一种开放协作的技术文明。今天,在AI重构一切的时代,它选择的答案是:扎根中国,双向共创。
从CEO 陈立武的全球视野,到王稚聪的本地承诺、郭威的业务战略;从高嵩、陈葆立的产品规划,到联想、腾讯、火山引擎、中兴、超聚变、华勤、立讯的实践落地,都在共同书写同一个故事:真正的全球化,不是把世界带到中国,而是让技术在中国长出自己的果实。
此内容为平台原创,著作权归平台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