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各方竞相投资建设数据中心,其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产能。制造商难以满足人工智能的需求,持续的DRAM短缺就是明证,内存套装的价格比几个月前翻了一番还多。现在,DigiTimes报道称,存储设备也受到了冲击,企业级硬盘的交付时间延迟了两年。
这意味着,如果一家公司想要购买大容量硬盘(近线存储的基石),由于交货周期长,它必须等待24个月。要知道人工智能领域的资金不会等人,因此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运营商现在正转向基于QLC NAND闪存的固态硬盘,以避免订单积压。选择QLC而非TLC闪存,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满足冷存储所需的耐用性。
然而,囤积QLC NAND闪存反而造成了短缺,因为北美和中国的云服务提供商都在争相购买。这可能导致全球固态硬盘价格上涨,因为大多数注重性价比的型号都使用QLC闪存来降低成本。事实上,DigiTimes声称,一些NAND闪存制造商的QLC产能已经排到了2026年。
因此,鉴于目前的情况,预计到2027年初,QLC NAND的普及程度将超过TLC,这将标志着存储格局的重大转变。企业级QLC SSD将完全推动这一转变。
SanDisk(闪迪)在11月将NAND Flash闪存合约价格大幅上调50%,涨幅惊人。这一变动并非孤立事件。早在今年10月,三星电子就曾被曝出暂停DDR5合约报价,随后SK海力士、美光等DRAM原厂相继跟进,导致DRAM供应链出现严重供货中断。部分急需资源的客户被迫转向现货市场抢货,推动DDR5现货价格在一周内飙升25%。
闪迪此次合约价格的大幅上调,已对下游存储供应链造成明显冲击。包括创见(Transcend)、宜鼎(Innodisk)和宇瞻科技(Apacer Technology)在内的多家存储模组制造商,已暂停出货并重新评估产品报价。
目前,存储模组大厂创见自11月7日起已暂停报价与交付,并预计“市场有利条件将持续”。该公司董事长束崇万指出,AI正在全面推动DRAM与NAND Flash需求攀升,称此为“36年未遇的盛况”。他强调,在DRAM价格已大幅上涨之后,NAND Flash的涨势“才刚刚开始”。
宜鼎董事长简川胜近日也公开表示,人工智能应用的爆发式成长是此波存储缺货潮的主因。他认为,存储芯片价格上行趋势仍将持续,“目前还看不到尽头”。预计宜鼎集团AI相关应用产品营收占比有望挑战30%的目标。
闪迪本月初发布了最新的2026 财年第 1 财季财报,其高管在电话会议上表示,统计季度中市场对其 NAND 闪存产品的需求继续超过供应能力,而这一局面预计将持续到 2026 日历年底乃至以后。
闪迪首席执行官David Goeckeler 提到,下游合约订单正从传统的按季提交转向连续多季的长期合同,客户为寻求稳定供应正与闪迪分享对 2027 日历年全年的需求预测。
闪迪预计,在2026 日历年数据中心将首次超越移动端成为 NAND 闪存的最大需求来源,而这对 NAND 市场正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闪迪FY2026Q1 营收为 23.08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环比增长 21%,其中数据中心收入环比增长 26%。在闪迪第一财季的出货量中,BiCS8 的比例 15%,到本财年末该节点将占据大部分容量。对于 2026 财年的第二财季,闪迪预计企业可实现约 26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185.12 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内存和存储领域前所未有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出乎意料。然而,考虑到全球富豪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雄心壮志,一夜之间价格暴涨或许是此次价格飙升中唯一令人惊讶之处。上个月,Adata董事长暗示情况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而仅仅几周后,业界就得到了证实。
现在,所有DRAM和NAND闪存制造商都在向愿意支付高价的AI客户出售产能。这些公司原本拥有2-3个月的缓冲产能,如今却只剩下几周的储备。这使得许多企业的业绩创下年度新高——与几年前的情况相比,可谓是实现了惊人的逆转——但一如既往,最终受损的却是普通消费者,他们现在又一次陷入了电子产品短缺的困境。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