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行业风向标,台积电的技术布局引领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方向。当前,台积电在稳步推进 2nm 工艺节点研发的同时,正持续扩大 CoWoS-L、SoIC 等成熟先进封装技术的量产规模,并积极布局下一代 WMCM 和 CoPoS 技术。这些技术的迭代升级,正在推动半导体行业进入先进封装领域的 “复杂性爆炸” 阶段 —— 通过芯片堆叠、异构集成等创新方案,高端 AI 芯片的性能与能效得到显著提升,为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应用提供了核心硬件支撑。
伴随技术升级而来的,是台积电在扩张过程中需要平衡的多重挑战。供应链数据显示,市场对 CoWoS 等先进封装技术的需求持续旺盛,但台积电必须在产能扩张与供需平衡、垄断担忧及美国监管压力之间寻找平衡点。为缓解单一厂商的供给压力并规避潜在风险,订单分流成为行业必然趋势,其他 OSAT(外包半导体组装与测试)厂商开始分担更多市场需求,这也使得全球先进封装产能目标呈现动态调整的特征。尽管面临多重制约,全球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仍迎来稳定的订单需求,其业务来源不仅包括台积电这样的行业巨头,也涵盖了日益崛起的二线 OSAT 代工厂,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为设备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增长支撑。
先进封装技术的复杂化,直接引爆了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的增长潜力。AI 芯片在堆叠设计、异构集成和散热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突破,对测试设备的精度、效率和兼容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英伟达等芯片巨头正积极扩充测试设备产能,以应对 ASIC 芯片的出货量增长预期 —— 业内预测,ASIC 芯片出货量将从 2026 年下半年开始快速增长,甚至有望超过人工智能 GPU 的出货量,这一趋势将为测试设备行业带来持续的订单增长动力。
测试周期的显著延长,成为推动测试设备需求增长的另一核心因素。随着芯片设计复杂度的提升,单芯片测试时间已从传统的约 5 分钟延长至 15 分钟以上,部分高端芯片的测试周期甚至更长。这意味着,即便芯片出货量仅增长 20%-30%,测试工作量也将翻倍,直接导致测试产能趋于紧张。这种 “量价齐升” 的需求特征,使得测试设备市场不仅受益于出货量增长,更得益于测试复杂度提升带来的价值增量,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全球主要测试设备厂商的财务表现,印证了这一市场趋势的强劲势头。日本巨头爱德万测试(Advantest)2025 年第三季度综合营收达 2629 亿日元(约合 17 亿美元),同比增长 38%;利润更是飙升 75.1% 至 796 亿日元。其核心的测试系统业务销售额增长 42% 至 2374 亿日元,其中 SoC 测试设备销售额达 1737 亿日元,中国台湾地区作为核心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 58% 至 1154 亿日元。强劲的市场表现促使爱德万测试上调 2025 财年(2025 年 4 月 - 2026 年 3 月)业绩预期,将合并收入预测从 8350 亿日元上调至 9500 亿日元,利润目标从 2215 亿日元上调至 2750 亿日元,剑指创纪录业绩。
美国测试设备龙头泰瑞达(Teradyne)同样表现亮眼,第三季度营收达 7.69 亿美元,同比增长 4.3%,强劲的测试设备订单推动其盈利超出市场预期。中国台湾地区的测试设备企业也迎来爆发式增长:宏工精密前三季度营收达 210 亿新台币(约合 6.83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2%,预计 2025 年上半年增速将达 135%,并持续保持强劲盈利能力。为满足激增的市场需求,宏工精密计划于 2025 年第四季度开工建设第四座工厂,2028 年投入运营后总产能将提升约 40%,季度产量可达 750 台,订单能见度已延伸至 2026 年上半年。另一家中国台湾企业克罗玛(Chroma)第三季度税后净利润达新台币 51 亿元,环比增长 155%,同比增长 253%;前三季度净利润累计达新台币 92.8 亿元,同比增长 140%,增长势头迅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链自 2023 年下半年以来持续保持稳健运营势头,受益于先进封装与测试设备市场的繁荣,众多厂商预计到 2026 年将实现利润大幅增长,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展望未来,尽管半导体行业仍面临良率提升、散热优化等技术挑战,但先进封装技术的持续迭代与资本密集度的同步提升,正为设备、测试、材料和 OSAT 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随着 AI 芯片需求的持续释放、先进封装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以及测试设备性能的不断升级,整个半导体产业链将形成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截至 2026 年,行业整体前景依然乐观,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将推动半导体产业在复杂性与高效能的平衡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