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晶体管时代,诸多看点

来源:半导纵横发布时间:2025-10-29 15:51
光刻机
材料
生成海报
下一代半导体时代,High-NA EUV、新型二维材料以及先进的三维堆叠/芯片架构是重点。

全球对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的持续增长需求推动着半导体行业迎来革命性变革。随着传统硅片尺寸缩小(摩尔定律)的物理极限日益凸显,三大突破性技术进步——高数值孔径极紫外(High-NA EUV)光刻技术、新型二维材料以及先进的三维堆叠/芯片架构——正在汇聚,共同打造下一代半导体。这些创新有望带来前所未有的处理能力、能源效率和微型化,从根本上重塑未来几十年人工智能乃至整个科技行业的格局。

这一转变标志着我们不再仅仅依赖于平面上晶体管的微缩。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融合超精密图案化、全新材料以及模块化垂直集成设计的整体方法正在兴起。其直接意义在于,它将推动人工智能能力的指数级增长,从基于云端的海量语言模型到高度智能的边缘设备,同时解决功耗和设计复杂性等关键挑战。

深入探究下一代硅片

未来芯片制造的基础要素与之前的方法有很大不同,每个要素都突破了物理学和工程学的界限。

高数值孔径 EUV 光刻技术:这是当前 EUV 技术的直接继承者,旨在制造 2 纳米及以下节点的特征。现有 EUV 系统的数值孔径 (NA) 为 0.33,而高数值孔径 EUV 将其提升至 0.55。更高的数值孔径可实现 8 纳米分辨率,较上一代 13.5 纳米的分辨率大幅提升,使晶体管尺寸缩小 1.7 倍,晶体管密度几乎提高三倍。其核心创新在于其更大的变形光学系统,这需要在大约一年的时间内制造出原子级精度的镜面。ASML的旗舰高数值孔径 EUV 系统 TWINSCAN EXE:5000 拥有更快的晶圆和光罩平台,每小时可制造超过 185 片晶圆。

然而,变形光学系统会缩小曝光场,因此需要“缝合”更大的芯片。这与之前的 DUV(深紫外)甚至低 NA EUV 不同,它可以通过更少的复杂多重图案化步骤实现更精细的图案,简化了制造过程,但也带来了与光刻胶要求、随机缺陷和焦深降低相关的挑战。业界最初的反应不一;英特尔是早期采用者,于 2023 年 12 月为其 14A 工艺节点获得了首批高 NA EUV 模块,而台积电则采取了更为谨慎的做法,优先考虑其 A14 节点现有 0.33 NA EUV 工具的成本效益,这可能会将高 NA EUV 的实施推迟到 2030 年。

二维材料(例如石墨烯、二硫化钼、硒化铟):这些原子级薄的材料,厚度仅为几个原子,具有独特的电子特性,可以突破硅的物理极限。石墨烯虽然载流子迁移率高,但缺乏实现开关所需的带隙,而二硫化钼(MoS2)和硒化铟(InSe)等其他二维材料则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晶圆级二维硒化铟半导体的最新突破,已证明晶体管的电子迁移率高达 287 cm²/V·s,室温下平均亚阈值摆幅为 67 mV/dec,性能远超传统硅晶体管,甚至超过了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图(IRDS)中关于硅的 2037 年性能目标。与硅的关键区别在于其原子级薄度,这使其具有卓越的静电控制能力和抗短沟道效应能力,这对于亚纳米尺度的微缩至关重要。然而,实现低电阻接触、大规模均匀生长以及与现有制造工艺的集成仍面临挑战。人工智能研究界对此持谨慎乐观态度,台积电、英特尔和三星等主要参与者正在大力投资,他们认识到这些芯片在超高性能、低功耗芯片方面的潜力,尤其是在神经形态计算和传感器内计算方面。

3D堆叠/芯片技术:这种范式转变通过将多个专用芯片(芯片)垂直集成到单个封装中,超越了二维平面设计。芯片是模块化硅片,每个芯片执行特定功能(例如CPU、GPU、内存、I/O),可以在不同的工艺节点上制造并组装。3D堆叠涉及使用硅通孔(TSV)或先进的混合键合连接这些层。这与单片系统级芯片(SoC)不同,它提高了制造良率(单个芯片中的缺陷不会毁掉整个芯片),增强了可扩展性和定制化,并加快了产品上市时间。关键的进步包括用于超高密度垂直互连的混合键合以及用于高效芯片通信的通用芯片互连标准(UCIe)。

对于人工智能而言,这意味着显著提升内存带宽并降低延迟,这对于数据密集型工作负载至关重要。英特尔凭借 Foveros 技术,以及台积电凭借 CoWoS 技术,在先进封装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虽然这些技术提供了卓越的性能和灵活性,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高密度堆叠中的热管理、日益增长的设计复杂性,以及对互操作性行业标准的严格要求。

新芯片时代,谁胜谁负?

芯片制造业的这些深刻转变将对整个科技行业产生连锁反应,创造新的竞争态势,并可能颠覆现有的市场地位。

晶圆代工厂和IDM(集成设备制造商):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公司处于领先地位,直接投资数十亿美元用于高NA EUV设备和先进的封装设施。英特尔积极在其14A工艺中采用高NA EUV,这是一项战略举措,旨在重新夺回工艺领先地位并吸引晶圆代工客户,从而引发了激烈的竞争,尤其是与台积电的竞争。三星也在迅速提升其高NA EUV和3D堆叠能力,目标是在2027年实现商业化应用。他们掌握这些复杂技术的能力将决定他们的市场份额以及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影响力。

人工智能公司(英伟达、谷歌、微软):这些公司是主要受益者,因为更先进、更高效的芯片是他们人工智能雄心的命脉。英伟达已经在其 A100/H100 GPU 中利用了带有高带宽内存 (HBM) 的 3D 堆叠,而未来几代产品将需要更高的集成度和密度。谷歌及其 TPU 和微软及其定制的 Maia 人工智能加速器将直接受益于高 NA EUV 带来的更高的晶体管密度和功率效率,以及小芯片的定制潜力。这些进步将使他们能够更快地训练更大、更复杂的人工智能模型,并更有效地将它们部署到云数据中心和边缘设备中。

科技巨头(苹果、亚马逊):苹果和亚马逊等自主设计定制芯片的公司也将利用这些进步。苹果的 M1 Ultra 处理器已经通过结合两块 M1 Max 芯片展示了 3D 堆叠的强大功能,增强了机器学习能力。亚马逊用于其云基础设施和边缘设备的定制处理器也将受益于小芯片设计,从而能够在其庞大的生态系统中进行定制优化。将这些尖端技术融入其产品线的能力将成为他们的关键差异化优势。

初创企业:虽然高数值孔径 EUV 和先进封装的高成本似乎对资金雄厚的巨头有利,但 Chiplet 技术为初创企业提供了独特的机遇。通过允许模块化设计和组装预先设计的功能模块,Chiplet 技术可以降低开发专用 AI 硬件的门槛。专注于新型二维材料或特定 Chiplet 设计的初创企业可以开拓利基市场。然而,获得先进的制造和封装服务仍将是一个关键挑战,这可能导致企业合并或战略合作。

竞争格局将从单纯的工艺节点领先转向更广泛地关注封装创新、材料科学突破和架构灵活性。擅长异构集成并能构建强大 Chiplet 生态系统的公司将获得显著的战略优势,有可能颠覆现有产品线,并加速高度专业化的 AI 硬件的开发。

AI迈向普及和可持续发展

芯片制造业正在进行的革命远远超出了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范围,触及人工智能、全球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的更广泛轨迹。

赋能更广阔的AI格局:这些技术进步是AI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高数值孔径EUV光刻技术实现了核心芯片的微型化,二维材料为超低功耗和高性能提供了全新的途径,而三维堆叠/芯片组则提供了架构灵活性,可将这些元素集成到高度专业化的AI加速器中。这种协同效应将带来:

更强大、更复杂的人工智能模型:增加的计算密度和内存带宽将使更大、更复杂的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和部署成为可能,突破人工智能在生成人工智能、科学发现和复杂模拟等领域所能实现的界限。

无处不在的边缘 AI:更小巧、更节能的芯片对于将 AI 功能从集中式数据中心推向“边缘”(智能手机、自动驾驶汽车、物联网设备和可穿戴设备)至关重要。通过在本地处理数据,这可以实现实时决策、降低延迟并增强隐私保护。

专用 AI 硬件:小芯片的模块化与新材料相结合,将加速针对特定工作负载定制的高度优化 AI 加速器(例如 NPU、ASIC、神经形态芯片)的开发,超越通用 GPU。

社会影响和潜在问题

能耗:这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本身就消耗更多能源(预计数据中心用电量将激增),但二维材料等技术进步有望大幅提升芯片的能效,从而缓解能耗增长。高数值孔径 EUV 光刻机的能耗需求巨大,但它们可以简化工艺流程,与使用传统 EUV 光刻机进行多重图案化相比,有望降低总体排放。追求可持续的人工智能至关重要。

可及性与数字鸿沟:虽然尖端晶圆厂和工具的高昂成本可能会加剧数字鸿沟,但芯片的模块化特性或许能降低部分开发者的设计门槛,从而让专用人工智能硬件的获取更加便捷。然而,制造技术集中在少数几家全球企业手中,这带来了地缘政治风险和供应链脆弱性,正如近期芯片短缺所体现的那样。

环境足迹:半导体制造是资源密集型产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超纯水和化学品。尽管该行业正在投资可持续实践,但向先进节点的过渡带来了新的环境挑战,需要持续的创新和监管。

这些制造业的进步对于当前的人工智能革命至关重要:

晶体管的发明:正如晶体管取代真空管,实现小型化一样,高数值孔径 EUV 和 2D 材料正在将这一趋势延伸到近原子尺度。

深度学习的 GPU 开发: GPU 作为并行处理器的出现催化了深度学习革命。当前的芯片创新正在构建下一代硬件基础,突破传统 GPU 的限制,实现更加专业、高效的人工智能。

摩尔定律:虽然传统硅片的缩放速度正在减慢,但高数值孔径 EUV 突破了其极限,而 2D 材料/3D 堆叠提供了“超越摩尔”的解决方案,有效地延续了通过新颖的架构和材料实现指数级改进的精神。

芯片创新的未来

在不断创新和人工智能无限需求的推动下,芯片制造的发展轨迹将走向日益集成化、专业化和高效的未来。

近期发展预期(1-3 年):

高数值孔径 EUV 将从研发阶段转向 2 纳米级节点的量产阶段,英特尔将引领这一进程。我们将看到 3D 堆叠混合键合技术的持续改进,从而实现更精细的互连间距,并更广泛地采用基于芯片集的设计,使其超越高端 CPU 和 GPU。UCIe 标准将日趋成熟,为芯片集互操作性打造更强大的生态系统。对于二维材料,在热管理和专用传感器等利基应用中的早期应用将变得更加普遍,正在进行的研究将重点关注可扩展、高质量的材料生长及其在硅片上的集成。

长期发展(5-10年以上):

2030年以后,业界正在探索具有更高NA(≥0.75)的EUV系统,即所谓的“超NA”,以支持进一步的密度提升。业界已准备好迎接全模块化半导体设计,针对特定AI工作负载优化的定制芯片组将成为未来架构的主导。预计封装内将集成光学互连,以实现超高带宽和低功耗的芯片组间通信。先进的散热解决方案,包括直接在3D封装内进行液体冷却,将变得至关重要。二维材料预计将成为高性能和超低功耗设备的标准组件,尤其是在神经形态计算和单片3D异构集成领域,从而提升芯片级的能效和功能。专家预测,“系统级封装”将成为创新的主要单元,而非单片芯片。

未来的潜在应用和用例:
这些进步将推动:

  • 超智能 AI:实现具有数万亿个参数的 AI 模型,能够实时、情境感知推理和解决复杂问题。
  • 无处不在的边缘智能:从智能尘埃到全自动机器人和车辆,每台设备都具备功能强大且节能的人工智能,从而实现无处不在的环境智能。
  • 个性化医疗:具有人工智能功能的先进可穿戴设备和植入设备,可进行实时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 量子启发计算:二维材料可以为承载量子位提供强大的平台,而先进的封装对于集成量子元件至关重要。
  • 可持续计算:关注能源效率,特别是通过二维材料和优化架构,可以使设备每周充电而不是每天充电,并使数据中心的功耗显著减少。

需要解决的挑战:

  • 热管理: 3D 堆栈密度的增加带来了巨大的散热挑战,需要创新的冷却解决方案。
  • 制造复杂性和成本:高数值孔径 EUV、先进材料和复杂封装的复杂性和高昂成本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并且可能仅限于少数全球参与者。
  • 材料质量和集成:对于二维材料,实现大规模、一致的高质量材料生长并将其无缝集成到现有的硅片厂仍然是一个主要障碍。
  • 设计工具和标准:业界需要更复杂的电子设计自动化 (EDA) 工具,能够设计和验证复杂的异构芯片系统,以及强大的互操作性行业标准。
  • 供应链弹性:关键技术的集中(如 ASML 的 EUV 垄断)会产生漏洞,需要通过多样化和战略投资来解决。

人工智能硬件的新时代

芯片制造的未来不仅仅是一个渐进的进步,更是对半导体设计和生产方式的深刻重新定义。高数值孔径 EUV 光刻技术、革命性的二维材料以及先进的 3D 堆叠/芯片组架构的融合,代表了业界对传统硅片规模化发展放缓的共同应对之策。这些技术对于维持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突破计算能力、能源效率和外形尺寸的界限至关重要。

这一发展在人工智能史上的意义不可估量。正如晶体管的发明和深度学习GPU的出现开启了计算的新纪元一样,这些制造业的进步正在为下一波人工智能突破奠定硬件基础。它们有望赋能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从百亿亿次级数据中心到超智能边缘设备,让人工智能真正无处不在。

然而,这一转型之路并非没有挑战。制造成本的不断攀升、整合多种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对可持续制造实践的迫切需求,都需要全球行业领袖、学术机构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这种技术力量的集中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也值得认真考量。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评论
暂无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