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市场对人工智能(AI)泡沫的担忧日益加剧,但高盛(Goldman Sachs)认为,这场 AI 繁荣才刚刚拉开序幕。当前的投资规模与 AI 所能带来的潜在经济回报相比仍然较小。
高盛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写道:“生成式 AI 所承诺的巨大经济价值,足以支撑当前对 AI 基础设施的投资。只要企业相信今天的投入将在长期内带来超额回报,目前整体 AI 投资水平就是可持续的。”
高盛提出这一判断主要有两大理由:一是 AI 应用在已部署领域已开始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二是要释放这些效益,需要庞大的计算能力支持。
高盛估算,AI 带来的长期生产力提升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将远远超过其前期投入成本。该机构预测,若 AI 实现广泛普及,有望为美国经济增加约 20 万亿美元,其中约 8 万亿美元将以资本收入的形式流入企业。
分析师表示:“生成式 AI 仍有望迅速加速任务自动化进程,推动劳动力成本节约并大幅提升生产率。我们的基准预测显示,在全面采用 AI 后,美国整体劳动生产率将提升 15%,这一过程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内逐步实现。”
尽管芯片、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的支出屡创新高,高盛仍认为,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相比,当前 AI 领域的投资规模依然有限。
该机构估计,美国与 AI 相关的投资尚不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1%,而此前几次技术浪潮高峰期的投资占比则高达 2% 至 5%,包括铁路扩张时期、1920 年代电气化浪潮以及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时期。
高盛分析师表示,从宏观经济角度看,AI 投资的合理性依然充分,他们“并不太担心 AI 资本支出的具体金额”。他们指出,预计 2025 年全年 AI 相关支出约为 3000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2.13 万亿元人民币),考虑到该技术的长期回报潜力,这一投资规模是合理的。
不过,高盛也承认,市场存在“合理担忧”:那些目前在 AI 领域投入最多的公司,是否真能最终收获最大回报?尤其考虑到硬件设备快速折旧的风险。
分析师认为,如果投资者能够捕获 AI 长期经济价值中的较大份额,那么进入时机的重要性就会相对降低。然而历史经验表明,先发优势并不总能转化为最终胜势。“先行者”在基础设施建设周期中往往表现不佳,并以铁路和电信行业为例说明:在许多情况下,后来者通过在早期过度建设后的低谷期低价收购资产,反而获得了更高的回报。当前 AI 市场的结构尚不清晰,无法确定今天处于领先地位的 AI 企业是否将成为长期赢家。当互补性资产(如半导体)稀缺且生产高度垂直整合时,先发优势更为明显 —— 这意味着当前领先者可能表现更优;但在技术变革迅猛的时期,这种优势则会减弱。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