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材料,有望在先进节点取代铜和钨

来源:半导体产业纵横发布时间:2025-09-19 18:09
材料
技术文章
生成海报
钼非常自然地适用于接触点和字线应用,能很好地融入现有的集成方案。

钼(Molybdenum)正日益显示出其潜力,有望取代当今半导体制造中常用的多种金属,尤其是在前沿工艺节点上。

在先进节点,芯片制造商正逐一淘汰某些金属。尽管钌(ruthenium)衬垫已接近量产准备,但该金属尚未准备好在高度微缩的互连中取代铜。欧洲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的院士Zsolt Tőkei指出,钌的价格非常昂贵,且当前的制造工艺对此并无助益。此外,大马士革工艺中“过度沉积再抛光回蚀”步骤所产生的大量废料也是一个严重问题。而虽然减法金属化能减少废料量,但它需要对整体工艺进行更重大且成本高昂的变革。

前景有限的金属不仅仅仅是铜。晶体管接触点、存储器中的字线以及类似应用通常使用钨(tungsten)、钴(cobalt)和其他金属,而非铜。然而,它们面临着许多与铜相同的微缩问题。与铜一样,随着特征尺寸的缩小,钨的电阻率会不断增加。它还需要一个阻挡层以避免电介质污染。在3D NAND器件中,铠侠的研究人员报告称,通常用于钨沉积的六氟化钨(WF6)前驱体所产生的氟残留物可能会被困在空洞中,最终侵蚀周围的电介质材料。随着特征尺寸缩小和电流密度增加,钨也面临电迁移问题。

那么,下一步是什么?对于这些应用,一个日益具有吸引力的选择——至少目前看来——是钼。Tőkei表示,与现有材料及钌等替代品相比,钼具有多重优势。它的电阻率优于钨,不需要阻挡层,且与钌相比,它更便宜并对电介质有更好的附着力。

更少阻挡,更低电阻

在混合金属化方案中,钼作为一种无阻挡层的接触金属尤其具有吸引力。在这种方案中,首先进行通孔预填充,然后是铜大马士革线。因为位于通孔或其他垂直特征底部的阻挡层会串联一个额外的电阻,所以底部阻挡层主导了接触点和通孔的电阻。

拉姆研究(Lam Research)的高级半导体工艺与集成工程师TaeYeon Oh及其同事在近期的IEEE互连技术大会上展示,无阻挡层的混合钼方案与传统的铜双大马士革设计相比,可将总电阻降低约56%。

Tőkei表示,将钼集成到这样的工艺流程中,除了金属沉积模块本身,可能几乎不需要其他改动。钼比钌更容易氧化,使其更容易被化学机械抛光(CMP)去除。

然而,imec的Jean-Philippe Soulié及其同事的一项深入分析警告说,金属的体特性在评估其在实际器件中性能时价值有限。对于钼以及其他纳米线而言,电学、热学和电迁移特性都取决于沉积薄膜的晶粒尺寸和晶界结构。而这些又取决于前驱体、工艺参数、底层电介质的表面特性等等。

管理电迁移

界面和晶界是电迁移的主要路径,同时也会引起电子散射并降低电阻率。对于钼的集成,金属沉积模块需要能够处理像MoO2Cl2和MoCl5这样的固态前驱体。总的来说,固态前驱体在半导体制造中正变得越来越普遍。然而,与气态甚至液态前驱体相比,固态前驱体的热稳定性通常较差,提供的材料通量也不够均匀。

拉姆研究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通过循环沉积技术实现了对晶粒尺寸的精确控制,根据需要混合基于热和等离子体的工艺以达到预期效果。他们的研究表明,大晶粒的钼薄膜对于成功集成至关重要。在他们的实验中,小晶粒钼的电阻率对厚度的依赖性与钨相当。相比之下,大晶粒钼的电阻率对厚度的依赖性要小得多,并且在厚度低于约7纳米时优于钨、钌,甚至铜。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研究显示,当钼中确实存在晶界时,掺杂钴等元素有助于减少散射。然而,在较高浓度下,电阻率会急剧增加。

在背面供电应用中,预测金属行为尤其具有挑战性。背面供电网络会增加电流密度,从而增加电迁移的风险。出于类似原因,它们也容易出现热点。

尽管背面供电配置中的电迁移和散热问题尚待深入分析,但钼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作为一种难熔金属,即使在非常高的温度下,它也具有机械稳定性。对电介质更好的附着力使其更不容易形成空洞。它也是比钌更好的热导体。中山大学的一位研究员解释说,更好的电迁移抗性允许设计者更紧密地堆叠晶体管,从而减小整体器件面积。

尽管还需要更多的实验结果,但早期的钼集成研究已相当有前景。铠侠的研究小组发现,相对于钨,钼的较低电阻率使他们能够在保持RC常数不变的情况下,将字线间距减小7.3%。存储孔间距缩小了超过3.7%,从而使位密度总体增加了16.3%。

总体而言,Tőkei表示,钼非常自然地适用于接触点和字线应用,能很好地融入现有的集成方案。不过,从长远来看,钌可能可以扩展到更小的器件上。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评论
暂无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