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0出口“松绑”,国产GPU迎破局时刻

来源:半导体产业纵横发布时间:2025-07-17 17:44
作者:丰宁
GPU
英伟达
生成海报
历经三个月的发展与迭代,国产GPU的市场格局已悄然改变。

GPU 市场的动荡与转折,总比预想来得更快。

7月15日,英伟达宣布对华特供版H20算力芯片恢复供应。英伟达称,美国政府已经向英伟达保证授予许可,公司希望尽快开始交付。 

随后AMD也计划重启向中国出口MI308芯片。

而这距离 4 月相关禁令的出台,不过三个月时间。

消息一出,便引发行业内广泛讨论,其中“此次恢复供应是否会冲击国产 GPU” 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在探究这个议题的答案之前,先来看看,上半年国产GPU市场的现状。

01 上半年,国产GPU爆单了

对于英伟达、AMD 两大 GPU 龙头而言,相关产品重返中国市场无疑是利好。不过,历经三个月的发展与迭代,国产 GPU 的市场格局已悄然改变。

近日,多位国内芯片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几家主流芯片厂商“产能都被订购完了”,“昆仑芯、寒武纪在内都爆单了”。

上一波H20芯片断供,给国产GPU公司带来的利好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点,国产GPU公司快速获得市场验证的机会。

原本依赖进口 GPU 的企业(如云厂商、数据中心)尽管此前已经囤积大量的芯片,但在“断供”的不确定性下已开始进行芯片自研,同时基于国产芯片做测试性工作,作为备用方案。这让国产芯片得以从“实验室测试” 进入 “实际场景落地”,快速收集真实应用反馈,为产品迭代提供直接依据。

今年5月的业绩交流会上,腾讯高管就表示,公司会同时看进口芯片和国内市面上可用的芯片。

第二点,国产GPU公司获资源倾斜,生态合力加速形成。

断供的不确定性下,国内下游客户正主动与国产 GPU 公司建立更紧密的合作——从联合调试硬件、适配软件,到共同优化特定场景的算力方案。这种合作不仅带来即时订单,更让国产生态有了初步搭建的契机。

众所周知,H20与MI308芯片分别是英伟达和AMD对中国市场定制的AI芯片。

图片

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巴巴等中国科技巨头都是H20芯片的重要买家。国际市场调研机构Omdia 2024年末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英伟达Hopper(包括H100、H200,以及特供中国市场的H20)系列芯片全球最大买家分别是微软(48.5万枚)、字节跳动(23万枚)、腾讯(23万枚)、Meta(22.4万枚)、亚马逊(19.6万枚)、xAI(19.6万枚)、谷歌(16.9万枚)。

如今,这一市场正在发生变化。

“ H20在国内能找到一堆平替,大部分国产芯片在规格、价格方面都瞄准了H20,这正是目前国内芯片的主要竞争对手”,一位行业人士分析。

国产GPU卖的火爆,不是口号。

国产GPU公司确已推出多款性能可对标H20的产品,比如:昆仑芯第三代芯片P800、摩尔线程MTT S80、华为昇腾910C、寒武纪思元590等。

就连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谈及英伟达公司获准出口H20芯片时也表示,中国已经研发出性能与H20相当的芯片。

可以说,此前的断供,反而成了国产 GPU 加速适配、进入国产供应链的契机。

接下来再来探寻一下,此次恢复供应会给国产GPU公司带来哪些影响?

02 H20出口“松绑”,国产GPU是否被中伤?

业内人士向半导体产业纵横表示,此次GPU恢复供应主要是有利于那些本就在使用英伟达GPU的客户群体,对国产GPU公司不会造成实质性“中伤”,这两者因技术生态、场景需求的差异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市场分工,国产 GPU 在自身轨道上的发展节奏不会被轻易打乱。

该业内人士还分析了上述结论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技术路线与生态的“路径依赖” 已形成壁垒。

英伟达凭借其垄断性的CUDA生态,在全球高性能计算、AI训练及高端图形领域构筑了极高的用户粘性和迁移成本。依赖其进行尖端研发或全球业务的客户(如大型云服务商、AI实验室),其技术栈、开发工具和人才体系已深度绑定CUDA,追求的是极致性能和生态成熟度。

因此,H20恢复供应后,这些客户可能会更倾向于回归英伟达,因为如果切换至国产 GPU,需重构代码、调试算子,甚至更换适配工具,迁移成本相对较高。

相反,国产GPU初期主要聚焦于满足“安全可控”刚性需求的信创市场(如政务、金融、能源等关键行业的基础信息系统),以及桌面渲染、轻量AI推理、边缘计算等对绝对性能要求不极致但对成本、本地化服务或政策合规性更敏感的领域。国产GPU在这些场景提供的“可用性”、“合规保障”和“供应链安全”是其核心价值。

这种“各有适配范围” 的格局,让两类用户很难因供应恢复而轻易切换。

第二点,GPU供应的“双轨化” 已成行业共识。

经历过断供冲击后,国内部分企业已形成“核心场景保稳定(用英伟达)、安全场景保自主(用国产)” 的双供应链策略。例如头部云服务提供商等企业同时关注进口与国产芯片,本质是将两类产品纳入不同需求池:英伟达保障高端算力连续性,国产芯片夯实基础算力安全性。“双轨化”需求给国产GPU带来的,反而是持续增长的通道。

此外,“GPU国产化”也是笔者在采访中的高频词汇。

03 GPU国产化,大势所趋

“GPU 国产化是大势所趋。”“上半年国产 GPU 市场销售火爆,下半年这一态势还将持续。”多位业内人士的判断均指向国产化方向。

市场对此也给出积极反馈——7月16日,GPU及相关公司迎来股价普涨。

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显示,国内市场有三类AI服务器芯片厂商,一类是外购的英伟达、AMD等,一类是云厂商自研ASIC(专用集成电路),还有一类是国内本土供应商。外购部分去年市场份额约63%,2025年预计降至41.5%。而中国本土芯片供应商在国有AI芯片政策支持下,预期2025年占比将提升至40%,几乎与外购芯片比例平分秋色。

这两年国产GPU公司在GPU领域的耕耘成果,已在各家公布的财报中显现。

摩尔线程招股书显示,2024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32亿元,同比大增257.02%。近三年来,公司收入重心在持续变化,2022年以桌面级图形加速业务贡献71.44%主营收入;2023年专业图形加速占据接近的比例;到2024年,新增的AI智算业务成为公司77.63%的主营收入来源。

沐曦集成招股书显示,2024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7.42亿元,同比暴增1354.9%。此外,沐曦还披露了今年一季度的数据,该季度,公司主营收入已达3.2亿元,已经达到前一年主营收入的43%。在今年前三个月,训推一体系列的GPU板卡收入占比飙升到97.55%;占比次之的是智算推理系列的GPU板卡,收入占比1.25%。

寒武纪从2024年四季度开始,已经实现扭亏为盈;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11.11亿元,同比大增4230.22%,归母净利润3.55亿元,同比大增256.39%。

海光信息2024年实现总营收91.62亿元,同比增长52.40%;归母净利润实现19.29亿元,同比增长52.73%。今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24.00亿元,同比增长50.7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5.33%。

不仅如此,国产 GPU 公司在资本市场也动作频频。2025 年 6 月 30 日,摩尔线程和沐曦两家国产 GPU 企业科创板 IPO 均获上交所受理,摩尔线程拟募资 80 亿元,用于芯片研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沐曦拟募资 39.04 亿元,投入新型高性能通用 GPU 等项目研发。此前,多家国产 GPU 公司已启动上市辅导,资本市场对国产 GPU 企业的关注与支持,为其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谁将成为“国产GPU第一股”,市场正在翘首以待。

04 H20、MI308,面临残酷竞争

中国是英伟达和AMD难以割舍的重要市场。

2024年,AMD营收258亿美元,其中中国大陆给其贡献营收62亿美元,占其营收比例为24%。

英伟达财报显示,2025财年中国区营收171.08亿美元,为史上最高,比前一年103.06亿美元增长66%。同时,英伟达2025财年中,53%的收入占比来自美国以外的地区,中国是英伟达的第二大销售额地区:美国占比47%排第一,中国大陆占比13%排第二。

而H20贸易管制力度加大,可能导致英伟达在中国市场份额有所流失。

英伟达在今年5月透露,H20等相关限制政策将使公司蒙受约55亿美元的损失。摩根士丹利分析师随后下调了英伟达的营收预期,担忧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出口限制将对公司造成冲击,预计未来几个季度英伟达的数据中心收入可能下降8%至9%。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目前已经接到大量订单,部分中国企业正在等待芯片的正式交付。与此同时,黄仁勋还宣布推出一款全新且完全兼容的英伟达 RTX PRO GPU,英伟达表示该产品“是为智能工厂和物流打造数字孪生 AI 的理想选择”。

不过,对于英伟达、AMD 而言,恢复供应只是新一轮竞争的起点。未来,随着行业对 GPU 算力需求的持续升级,以及更多潜在竞争者的入局可能性, GPU 市场的竞争将会迎来更多看点。

此内容为平台原创,著作权归平台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平台。

评论
暂无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