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战略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初步统计,截至2025年4月,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数量已超300家,中国企业数量更是超过150家,竞争局势日益激烈。
在2025年第一季度,擎朗科技、越疆机器人、美的等多领域企业纷纷发布了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比亚迪、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也传出正在筹备自研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新战略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发布的统计中,截至2024年12月,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数量为220+家。也就是说,仅仅一个季度,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就增加了约80家。
具体到市场区域,这220+家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半壁江山,超过110家;美国企业占据20%,超过45家;日本企业占据10%,超过22家。
而在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版图中,北京、上海、深圳三城合计占据全国本体企业数量的60%。北京拥有小米机器人、星动纪元、银河通用、睿尔曼智能等代表企业;上海则聚集了智元机器人、傅利叶、开普勒等实力玩家;深圳则是优必选、越疆机器人、乐聚机器人、众擎机器人、数字华夏、帕西尼感知等企业的根据地。此外,浙江、江苏、四川、安徽、山东等省份也在奋起直追,纷纷发布相关政策。
在产业规模方面,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面向K12教育和桌面型的小型设备机器人不纳入测算)出货量超过4000台,市场规模超过40亿元。其中,中国人形机器人出货量超过2800台,市场规模超过20亿元。此外,多家企业反馈2025年第一季度订单量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且有多家企业发布了量产百台、甚至千台以上的量产计划,因此,预测2025年的市场规模将增长3-4倍,到达80亿+元的区间。
在投融资方面,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共获得超67笔融资,融资总额超过15.2亿美元,约合110亿人民币。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共获得超50笔融资,融资金额超50亿元人民币。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共发生超35起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中国市场尤为活跃,融资事件超过30笔,总额突破40亿元,融资金额占据全球的一半以上。预计2025年的融资金额将超过去年。
在新品发布方面,2024年全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新品发布数量已超过106款,数量之多远超过去20年的总和。其中,有63%是足式机器人,30%是轮式机器人,还有7%采取了轮足式、履带式等移动方式。2025年第一季度,超过35家企业发布了新的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其中中国企业占据大半,超过21家。
在技术专利方面,根据相关统计,全球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总量已经超过了2.5万件。2024年,全球公开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已超3350件,其中,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公开数量超2188件,创下了新高。这一数据表明,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不久前,摩根士丹利发布研报《Humanoid 100》,首次系统梳理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的100 家核心上市公司,其中中国占35家。从研报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美两国领跑整个行业,为主要参与者,中国强在硬件供应,美国强在软件技术。
Humanoid 100清单清单中的公司被分为三个主要类别:“Brain”(大脑)、“Body”(身体)和“Integrators”(集成商)。其中,大脑包括基础AI模型、数据分析与模拟和视觉软件与半导体;身体涉及传感器、电池、半导体(模拟)、线束、热管理、自动化等。集成商正在开发或有潜力开发完整的机器人系统,包括汽车制造商、消费电子公司、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公司以及传统机器人公司。
根据统计,大脑类别共有22家企业,其中中国有3家公司,分别是百度、台积电、地平线;身体类别共有64家企业,其中中国企业有 24 家,占比最高;集成类别有22家企业,其中中国企业10家。
摩根士丹利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受益于成熟的供应链、本地应用机会和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其中中国人形机器人创企实现了极具成效的突破与发展。
大摩预测,到 2030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120 亿元人民币,销量达 150 万台;2050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人民币,销量达5900万台。其中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的企业均来自中国,包括智元机器人、傅利叶智能、优必选、宇树科技,小鹏汽车、星动纪元等。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