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全球PC GPU出货量环比增长3.4%、CPU环比增长12%

来源:半导纵横发布时间:2024-12-04 14:28
GPU
市场数据
生成海报
本季度iGPU和dGPU出货量达7,360万台。

Jon Peddie Research 报告显示,2024 年第三季度全球基于 PC 的图形处理器单元 (GPU) 市场增长至 7360 万台,PC CPU 出货量增至 6650 万台。  

总体而言,GPU 在 2025 年至 2028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为-1.9%,并在预测期结束时达到近 30 亿台的安装基数。未来四年,独立 GPU (dGPU) 在 PC 中的渗透率将达到 17

%。

图 1. 本季度 GPU 出货量增长 3.4%,同比增长 2.4%。

2024 年第 3 季度 GPU 报告

与去年同期相比,包括所有平台和类型的 GPU 在内的 GPU 总出货量增长了 2.4%,笔记本电脑 GPU 大幅增长 5.9%,而台式机显卡则下降 5.6%。

在显卡方面,英特尔以 65% 的份额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 Nvidia 以 18% 的份额和 AMD 以 17% 的份额。不过 AMD 的 GPU 市场份额与上一季度相比增长了 0.8%,英特尔的份额增长了 1.1%,而 Nvidia 的份额下降了 1.9%。

说到独立 GPU,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的独立图形处理器的销量总计 710 万台,明显低于 2022 年和 2023 年第三季度的出货量。这一下降解释了 Nvidia 市场份额的下降。

图 2. 以百万单位计算的季度市场份额百分比。

总体来看,CPU单位出货量较上一季度增长了12%,其中AMD增长了15%,而英特尔则下降了-12%。

本季度个人电脑中 GPU 的整体配售率(包括集成和独立 GPU、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和工作站)下降至 111%,较上一季度下降-9.5%。整体PC CPU市场同比增长7.8%,环比增长12%。

图 3. 按平台份额划分的 CPU 出货量。

第三季度通常高于上一季度,本季度的 GPU 出货量较上一季度有所上升,但低于 10 年平均值 6.2%。

个人电脑制造商和零售商通常会在第三季度购买独立显卡和处理器,为假日季做准备。然而,今年似乎并非如此,也许是因为 AMD 的Radeon RX 7000 和 Nvidia 的 GeForce RTX 40 系列的生命周期即将结束,想要购买这些显卡的人现在可能已经买了。此外,现在 AMD 的下一代 Radeon RX 8000 和 Nvidia GeForce RTX 50 系列即将上市,不太可能有很多人愿意购买当前一代产品。

Jon Peddie Research 总裁 Jon Peddie 博士表示:“激增导致第三季度 GPU 和 CPU 整体出货量激增。AMD 和英特尔发布了新的 CPU,对它们的需求有所释放。然而,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如果拟议的关税得以实施,PC 市场将因价格上涨和收入不匹配的增长而陷入衰退。”

景嘉微:新款图形处理芯片完成流片、封装阶段工作

12月3日,景嘉微发布公告称,公司新款图形处理芯片(公司命名为“JM11系列”)已完成流片、封装阶段工作。JM11系列图形处理芯片目前已成功取得阶段性成果,支持国内外主流CPU,兼容Linux、Windows等国内外主流操作系统,支持虚拟化,满足图形工作站、云桌面、云游戏等应用领域。未来公司将持续深耕研发,不断增强研发实力,提升产品竞争力。

公司JM11系列图形处理芯片已完成流片、封装阶段工作,初步测试未发现异常,公司将继续推进驱动程序完善与调优,推进芯片功能、性能的全面测试。该产品尚未完成测试工作,且尚未形成量产和对外销售,短期内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景嘉微表示,JM11系列图形处理芯片将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线和核心技术储备,有利于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巩固公司在相关领域的市场竞争力与市场占有率,对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推动意义。

龙芯中科:GPU芯片9A1000争取明年上半年流片

龙芯中科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下一代服务器芯片3C6000目前处于样片阶段,预计2025年Q2完成产品化实现批产并正式发布。16核32线程的3C6000/S性能可对标至强4314,双硅片封装的32核64线程的3D6000(3C6000/D)可对标至强6338,四硅片封装60/64核120/128线程的3E6000(3C6000/Q)刚刚封装回来。GPU芯片方面,目前在研的9A1000定位为入门级显卡以及终端的AI推理加速(32TOP),显卡性能对标AMDRX550,预计2024年底或者春节前代码冻结,争取明年上半年流片。

此外,龙芯中科坚持建立独立于Wintel体系和AA体系之外的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通过自主研发和设计优化,不依赖国外技术授权、先进工艺和境外供应链,已将生产和供应链风险降到最低,保供应是没有问题的。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评论
暂无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