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领先的中国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商正准备于明年1月关闭其欧洲业务,这是中国公司在贸易争端升级和欧洲电动汽车销量下滑的情况下缩减海外业务的最新例子。
知情人士表示,蜂巢能源(SVOLT)将在2025年1月前结束蜂巢能源科技(欧洲)和德国子公司的运营,裁员人数不详。
此举正值该公司努力在德国启动电池生产计划之际。该公司放弃了今年开设一家工厂的计划,而另外两家工厂的建设要么被推迟,要么面临法律问题。
消息人士称,从欧洲电动汽车销售低迷到持续的财务压力等一系列因素,促使蜂巢能源关闭其欧洲业务,包括其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办事处。因此,该公司将终止与蜂巢能源(欧洲)所有员工的合同。该公司德国办事处的一些员工最近几天已收到通知,他们可以申请中国总部的工作。受此举影响的员工人数尚不清楚。
蜂巢能源在2020年宣布,计划在德国萨尔州的两家电池厂投资高达20亿欧元(20.1亿美元),创造多达2000个工作岗位。蜂巢能源已与Stellantis签署协议,从2025年开始供应电池单元。
据此前报道,蜂巢能源欧洲总裁Kai-Uwe Wollenhaupt在5月表示,该公司已停止在德国东部勃兰登堡州劳哈默尔建造电池单元工厂的计划,理由是失去一个主要客户以及关税威胁到市场。
与此同时,针对蜂巢能源的诉讼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在德国西南部萨尔州于伯黑恩建厂计划的质疑。去年,该公司表示,由于当地抗议活动,拟建的工厂将推迟到2027年。
蜂巢能源目前在萨尔州的霍伊斯韦勒拥有一家工厂,将电池单元转换成电池组和模块。据该公司网站称,该工厂预计于7月1日投产,但目前的运营状况尚不清楚。有报道称,蜂巢能源已停止在德国的所有生产。
蜂巢能源并不是第一家缩减其在欧洲业务的中国公司。
今年8月,长城汽车因销售业绩不佳而关闭位于慕尼黑的欧洲总部,并解雇所有100名员工。2023年12月,宁德时代放弃在德国东部城镇阿恩施塔特扩建其在中国境外首家电池工厂的计划。
由于最近欧洲加征关税,中国制造商在欧洲面临阻力,但销售放缓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痛苦。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8月欧盟新车销量同比下降18%,其中德国下降28%。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同比下降44%。比亚迪8月在德国售出218辆汽车,占该国电动汽车总销量的0.1%。
蜂巢能源于2018年从长城汽车分拆出来,除了长城汽车外,其客户还包括吉利汽车和小鹏汽车等中国主要电动汽车品牌。然而,根据提交给上交所的招股说明书,在中国竞争激烈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中,蜂巢能源一直难以盈利,2019年至2022年累计亏损44亿元人民币(6.18亿美元)。
蜂巢能源曾试图于2022年11月在上交所首次公开募股(IPO),募资150亿元(21亿美元),但一年后终止了该计划。
不振的欧洲电动车销量
根据欧洲运输环境联合会 (T&E)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欧盟几大成员国仍每年花费4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240亿元)补贴燃油车。与此同时,欧盟电动汽车已连续四个月销量下滑。因此,该研究呼吁为电动汽车提供更多补贴。意大利为燃油车提供的补贴最多,达16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234.7亿元);其次是德国,共提供了13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57亿元);法国和波兰每年分别提供6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93.9亿元)和6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70.7亿元)。
研究还表明,企业用车约占欧洲新车销量的60%。 而企业在为员工提供用车时,通常还会提供大量的实物补贴,包括消费税抵免和燃料使用福利等。 以上四个国家约有15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57.4亿元)补贴用于SUV。企业汽车司机平均每年可获得6800欧元(约合人民币5.2万元)的税收优惠,高排放的大型车的税收优惠更高达2.16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6.7万元)。
ERM的研究还发现,只有英国这个已经退出欧盟的前成员国,为企业司机改用电动汽车提供经济激励。
T&E总监斯特夫·科内利斯(Stef Cornelis)表示,欧洲各国仍在向与绿色转型议程完全矛盾的技术投入数十亿资金,这是“完全不合逻辑和完全不可接受的” 。
这项研究的发布正值欧洲电动汽车销量下降之际。数据显示,8月欧盟纯电动汽车销量暴跌43.9%,已连续第四个月下降。其中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德国和法国分别下降了68.8%和33.1%。 其中,主要电动汽车品牌特斯拉8月在欧洲的销量同比下降超过40%。
事实上,随着德国等国家于去年逐渐退坡补贴,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增长早已开始放缓。瑞银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该机构将2024年欧洲电动汽车销量的增长预期从此前的25%下调至15%。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