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华虹无锡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二期项目12英寸生产线举办了首批工艺设备搬入仪式。
据了解,今年4月20日,华虹制造(无锡)项目FAB9主厂房全面封顶。该工程为华虹无锡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二期项目,总投资67亿美元,将建设一条工艺等级65/55-40nm、月产能8.3万片的12英寸特色工艺生产线。
目前,华虹半导体在上海金桥和张江建有三座8英寸晶圆厂,月产能约18万片。另在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建有一座月产能9.45万片的12英寸晶圆厂(“华虹无锡一期”),这不仅是全球领先的12英寸特色工艺生产线,也是全球第一条12英寸功率器件代工生产线。目前,正在推进华虹无锡二期12英寸芯片生产线的建设。
目前,全球12英寸晶圆生产建设已成为大趋势,华虹半导体在不断提升技术实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充12英寸产能,力争在12英寸特色工艺领域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根据8月8日,华虹公布的财报显示,二季度来自于8英寸晶圆和12英寸晶圆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455亿美元及2.330亿美元,其中,12英寸晶圆销售收入占比由去年同期的42.8%提升至48.7%。
华虹半导体总裁兼执行董事唐均君在财报中表示,公司第二条12英寸生产线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预计年底前可以试生产,届时公司的产能及特色工艺平台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挖掘出更大的潜力。
根据Knometa Research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6年,中国大陆将超越韩国和中国台湾,成为IC晶圆产能的领先地区,而欧洲的份额将继续下降。中国大陆一直在领先优势的芯片制造能力上进行大量投资,并将从除美洲以外的所有其他地区获取市场份额。
此外,KnometaResearch预计,2024年全球IC晶圆产能年增长率为4.5%,2025年和2026年增长率分别为8.2%和8.9%。
截至2023年底,中国大陆在全球晶圆月产能中的份额为19.1%,落后韩国和中国台湾几个百分点。预计到2025年,中国大陆的产能份额预计将达20.1%,与领先国家或地区大致持平,2026年则有望以22.3%的份额占据榜首。
欧洲在2021年12月占全球IC晶圆产能的5%,其份额将继续从2023年12月的4.8%下降至2026年12月的4.5%。尽管英特尔、台积电及其合作伙伴宣布了欧洲晶圆厂计划,并且意法半导体和格芯宣布了在法国的合资企业,但其中大多数要到本预测期结束后才会批量上线。
欧盟迫切希望成员国支持欧洲芯片制造,目标是到2030年将芯片市场份额翻一番,达到20%。但Knometa的预测,这一希望显得渺茫。
12英寸晶圆渐获青睐
整体产能的拉动,让自2022年以来陷入需求下行的全球半导体市场复苏加快。其中,12英寸晶圆的逐步兴起,是不可忽略的一大趋势。据SEMI给出的预计,到2026年,全球12英寸晶圆月产能将达到960万片,其中,美国产能在全球的占比将自2022年的0.2%大幅提升45倍至近9%,中国大陆的产能也将自2022年的22%,提升至25%。
而在国内,半导体产研机构TrendForce统计数据显示,除去7家暂时停工的晶圆厂,中国目前已建成的晶圆厂有44家,包括25座12英寸晶圆厂、4座6英寸晶圆厂、 15座8英寸晶圆厂及产线,另外还有22家晶圆厂在建,包括15座12英寸晶圆厂、8座8英寸晶圆厂。
12英寸晶圆厂,占国内晶圆厂总数的比例约为60%。根据预估,目前国内的12英寸晶圆月产能总计约113.9万片,占总产能的约15%。随着12英寸厂成为主流,这一占比也将持续攀升。
据悉,14nm以下的高端制程的研发和生产目前都以12英寸晶圆为主,原因在于制程工艺的复杂度会大幅提升芯片的成本。为了控制成本,必须提高硅晶圆的利用率,而晶圆尺寸越大,浪费越少。同时,从成本角度出发,12英寸晶圆的成本较8英寸晶圆更低,据行业统计数据,这一成本节省率约为50%。同时,12英寸晶圆的芯片输出几乎是8英寸晶圆的3倍,这使得每片芯片的成本降低了约30%。
如果产能继续提升,伴以改进工艺和良率,预计未来12英寸晶圆的成本也将进一步下探。物理特性上的优势,加上受到手机、PC、数据中心、自动驾驶等下游应用高速发展的影响,12英寸晶圆逐渐受到市场青睐,需求量快速上升,而这一信号目前已传导至产业端。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